巨磁电阻效应及其应用(2)

巨磁电阻效应及其应用(2)

ID:6280199

大小:1.33 M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1-08

巨磁电阻效应及其应用(2)_第1页
巨磁电阻效应及其应用(2)_第2页
巨磁电阻效应及其应用(2)_第3页
巨磁电阻效应及其应用(2)_第4页
巨磁电阻效应及其应用(2)_第5页
资源描述:

《巨磁电阻效应及其应用(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实验十七巨磁电阻效应及其应用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巨磁电阻(Rianrmagnetoresistance,简称GMR)效应的发现者,法国Paris-Sud大学的物理学家阿贝尔·费尔(AlbertFert)和德国尤里希研究中心物理学家彼得·格伦贝格尔(PeterGrunberg)。他们于1988年独立作出的发现巨磁阻效应。诺贝尔奖委员会说明:“这是一次好奇心导致的发现,但其随后的应用却是革命性的,因为它计算机硬盘的容量从几百兆,几千兆,一跃而提高几百倍,达到几百G乃至上千G。”凝聚态物理研究原子,分子

2、在构成物质时的微观结构,他们之间的互相作用力,及其与宏观物理性质之间的联系。人们早就知道过渡金属铁、钴、镍能够出现铁磁性有序状态。量子力学出现后,德国科学家海森伯(W.Heisenberg,1932年诺贝尔奖得主)明确提出铁磁性有序状态源于铁磁性原子磁矩之间的量子力学交换作用,这个交换作用是短程的,称为直接交换作用。后来发现很多的过渡金属和稀土金属的化合物具有反铁磁有序状态,即在有序排列的磁材料中,相邻原子因受负的交换作用,自旋为反平行排列,如图17-1所示。图17-1反铁磁有序磁矩虽处于有序状态,但总的净

3、磁矩在不受外场作用时仍为零。这种磁有序状态称为反铁磁性。法国科学家奈尔(L.E.F.Neel)因为系统地研究反铁磁性而获1970年诺贝尔奖。在解释反铁磁性时认为,化合物中的氧离子(或其他非金属离子)作为中介,将最近的磁性原子的磁矩耦合起来,这是间接交换作用。另外,在稀土金属中也出现了磁有序,其中原子的固有磁矩来自4f电子壳层。相邻稀土原子的距离远大于4f电子壳层直径,所以稀土金属中的传导电子担当了中介,将相邻的稀土原子磁矩耦合起来,这就是RKKY型间接交换作用。直接交换作用的特征长度为0.1—0.3nm,间

4、接交换作用可以长达1nm以上。1nm已经是实验室中人工微结构材料可以实现的尺度。1970年美国IBM实验室的江崎和朱兆祥提出了超晶格的概念,所谓的超晶格金属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或导电类型)不同、厚度d极小的薄层材料交替生长在以前而得到的一种多周期结构材料。由于这种复合材料的周期长度比各薄膜单品的晶格常数大几倍或更长,因此取得“超晶格”的名称。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摆脱了以往难以制作高质量的纳米尺度样品的限制,金属超晶格成为研究前沿,凝聚态物理工作者对这类人工材料的磁有序,层间耦合,电子输送进行了广泛的

5、基础方面的研究。德国尤里希科研中心的物理学家彼得·格伦贝格尔一直致力于研究铁磁性金属薄膜表面和界面上的磁有序状态。研究对象是一个三明治结构的薄膜,两层厚度约10nm的铁层之间夹有厚度为1nm的铬层。选择这个材料系统并不是偶然的,首先金属铁和铬是周期表上相近的元素,具有类似的电子壳层,容易实现两者的电子状态匹配,其次,金属铁和铬的晶格对称性和晶格常数相同,它们之间晶格结构也是匹配的,这两类匹配非常有利于基本物理过程的探索。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制成的三明治薄膜都是多晶体,格伦贝格尔和很多研究者一样样,并没用特别的

6、发现。直到1986年,他采用了分子束外延(MBE)方法制备薄膜,样品成分还是铁-铬-铁三层膜,不过已经是结构完整的单晶。在此金属三层膜上利用光散射以获得铁磁矩的信息,实验中逐步减少薄膜上的外磁场,直到取消外磁场。他们发现,在铬层厚度为0.8nm的铁-铬-铁三明治中,两边的两个铁磁层磁矩从彼此平行(较强磁场下),转变为反平行(弱磁场下)。换言之,对于非铁磁场铬的某个特定厚度,没用外磁场时,两边铁磁层磁矩是反平行的,这个新现象成为巨磁电阻效应出现的前提。既然磁场可以将三明治两个铁磁层磁矩在彼此平行与反平行之间转

7、换,相应的物理性质会有什么变化?格伦贝格尔接下来发现,两个磁矩反平行时对应高电阻状态,平行时对应低电阻状态,两个电阻的差别高达10%。格伦贝格尔将结果写成论文,与此同时,他申请了将这种效应和材料应用于硬盘磁头的专利。当时的申请需要一定的胆识,因为铁-铬-铁三明治上出现巨磁电阻效应所需磁场高达上千高斯,远高于硬盘上磁比特单元能够提供的磁场,但日后不断的结构和材料,使这个设想成为现实。另一方面,1998年巴黎十一大学固体物理实验室物理学家阿尔贝·费尔的小组将铁、铬薄膜交替制成几十个周期的铁-铬超晶体,也称为周期

8、性多层膜。他们发现,当改变磁场强度时,超晶格薄膜的电阻下降近一半,即磁电阻比率达到50%。他们称这个前所未有的电阻巨大变化现象为巨磁电阻,并用两电流模型解释物理现象。显然,周期性多层膜可以被看成是若干个格伦贝格尔三明治的重叠,所以德国和法国的两个独立发现实际上是同一个物理现象。人们自然要问,在其它过渡金属中,这个奇特的现象是否也存在?IBM公司的斯图尔特·帕金(S.P.Parkin)给出了肯定的回答。1990年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