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_密州出猎(苏轼)(二)原文.docx

江城子_密州出猎(苏轼)(二)原文.docx

ID:62535051

大小:70.36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5-12

江城子_密州出猎(苏轼)(二)原文.docx_第1页
江城子_密州出猎(苏轼)(二)原文.docx_第2页
江城子_密州出猎(苏轼)(二)原文.docx_第3页
江城子_密州出猎(苏轼)(二)原文.docx_第4页
资源描述:

《江城子_密州出猎(苏轼)(二)原文.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2)原文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

2、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苏轼此时38岁便自称老夫,颇有俳恻意味。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要聊且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

3、擞。下面一层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i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孙郎4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在一次出行中,孙权的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打死了老虎。这就在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

4、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精神。苏轼在此词写就后数日给他的朋友鲜于子骏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这首词通过描

5、写词人打猎的壮阔场,表达了词人志在为国杀敌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词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和乐的歌唱文体,因此一首词从音律上讲,具有自己的曲调,即词调。一种词调有一个专用的名称,这个专用的名称叫词牌。[江城子]就是词牌。一般来说词的内容5词牌没有直4接关系。词除了表明词牌以外,有时作者还要加上一个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词的内容和表达的主旨。《密州出猎》就是这首词的题目,如果把题目写得长一点,就成了词前的小序,叫作词序。词有序是从苏拭开始的。词如果按字数来区分,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等。[江城子]全篇70个字,属于中调

6、(在100字以内)。词若分段,又可分成单调、双调、三叠和四叠。双调分成上下两阙。阙,音乐中止的意思。两阙,指音乐演奏两遍。所以双调的词就是两段歌词。阙,有时又叫片。双调是词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江城子]词牌在唐代是单调,35个字,到宋代以后演变为双调。词和诗显著不同点,是它的句式长短不齐。所以词又长短句。[江城子]的句式:3、5、7言的均有。词和诗一样必须押韵,其韵脚是有固定位置的,不能随便改变。用韵有疏、有密,大致短调的词比较密。上阙、下阙要求在第1、2句,3、5、8句押韵。押韵又有押平、仄韵之分。[江城子]这首词一般押平声韵,但后世也有

7、押仄声韵的。除押韵外,词中每个句子,每句中的每个字,都有平仄音律的规定,那一个字用平声,那一个字用仄声,原则上是不能随便改变的。在苏轼词集《东坡乐府集》中,[江城子]共9首,每首下面都有一个题目。这首词的词是《密州出猎》。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宋神宗熙宁7年(1074年9月),苏轼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相当于汉唐时太守)。到熙宁10年(1076)离开,在密州共住3年左右时间。这几年正值密州连年饥荒,久旱不。熙宁8年苏轼到密州的第2年的,密州灾情十分严重。苏轼除组织百姓救灾以外,曾到城南二十多里的常山祭天求雨。据说山上有一座神祠,4百姓到这里求

8、雨,往往有求必应。这座山常常有德于百姓,所以就称它为常山。这次苏轼到常山求雨之事,他曾写过几篇诗文来记载,一是《密州祭常山文》另有两首诗《祭常山回小猎》《和枚之曹会猎铁沟》,据这两首小诗提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