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455692
大小:4.08 MB
页数:25页
时间:2020-02-27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ppt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七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历史。2.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3.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1、找出东晋建立的基本史实(时间、建立者、都城)2、东晋为何不能恢复中原?3、东晋灭亡后,中国南方政权是怎样频繁更替的?4、南朝时期的宋、梁两个时期的政治情况如何?自主感知1阅读“东晋兴亡”和“南朝的政治”,完成以下问题: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一、东晋的兴亡1.东晋建立:建立者:时间:都城:司马睿建康公元317年“王与
2、马,共天下”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由于东晋统治者腐朽软弱,偏安东南,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祖逖(tì)北伐东晋前秦4世纪末淝水之战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统治局面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胜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遂亡。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朝代建立者时间都城南朝宋刘裕420年—479年齐萧道成479年—502年梁萧衍502年—557年陈陈霸先557年—589年二、南朝的政治宋齐梁陈北魏北魏西
3、魏东魏北齐北周疆域最大建康二、南朝的政治(宋)宋武帝、宋文帝在位30年里,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宋武帝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二、南朝的政治(梁)梁武帝萧衍侯景之乱(长江下游地区)“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原因(提示:自然条件、生产技术、社会环境、劳动人民)表现(提示:农业、手工业、商业)影响自主感知2阅读P91-P92“江南地区的开发”,思考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表现及影响。秦朝疆域咸阳西汉疆域长安洛阳秦汉时期,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北方是全国经济重心江南地区(绿色区域):指长江中下游以南材料1:(
4、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西汉材料2: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想一想:为什么《宋书》里描写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会有这些不同?南朝《宋书》中描述了江南地区开发后的景象,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史记》中的江南地区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有哪些?1.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提供了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工具。(主要原因)2.南方有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3.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4.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
5、动。江南地区的开发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②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③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荆江大堤开垦荒田推广犁耕和粪肥江南地区的开发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②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③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显著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繁荣(大都市建康)南朝时发明灌钢法青瓷香熏建康(今南京)连续有六个朝代(吴、东晋、宋、齐、梁、陈)在此建都,后人称南京为“六朝古都”。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6、南方的经济地位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宋历史时期落后期开发期繁荣期江南经济发展趋势示意图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建立主要事件王朝政治表现原因表现影响①②③农业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祖逖北伐317年宋、齐、梁、陈前期(宋):社会安定后期(梁):侯景之乱手工业商业建康淝水之战课堂小结[2015·福建泉州中考]晋江名字的由来:晋人南迁,依江而居,故名晋江。说明北方汉人大规模南迁晋江流域的朝代是A.西晋、东晋B.隋朝、唐朝C.北宋、南宋D.元朝、明朝当堂达标当堂达
7、标[2015·湖北黄冈中考]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而北方经济日益落后。导致这一变化的客观因素是A.江南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比北方强B.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C.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D.先秦以来,南方的自然条件优于北方[2015·山东滨州中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