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水污染治理论文有关水污染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水污染治理论文有关水污染的论文:浅谈城市发展中跨流域水污染治理问题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中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水污染到了危及正常生产生活的地步。因此,找出污染的原因,想出对策,尽快恢复到原来的面貌是当务之急。本文以苏州河为例,阐述跨流域水污染治理问题。 关键词水污染环境容量经济利益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222-01 一、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我们一方面享受着城市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也品尝着城市无序发展带来的苦果,其中尤
2、其以环境污染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构成的威胁最大,最典型的莫过于水污染对城市发展的影响①。 二、跨区域水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 苏州河的污染始于20世纪初,1920年,苏州河部分河段第一次出现“黑臭”现象。据1996年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测试,苏州河上游的水质为五类水,而下游的水质远劣于五类水。原因有如下: (一)地方保护主义因素 地方保护主义,使得苏州河上游地区的水资源保护工作阻力重重。上游各地政府对本地环保工作都有自己的标准,阻碍了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水污染行为的。对本地码头的监管不严,使得
3、苏州河上游地区沿岸码头,在装卸时散落和倾倒垃圾以及包括支流在内每天约5000艘游艇与河面的大小船只丢撒的生活垃圾、泄露的油污和排放的尾油,建筑泥浆船偷放的泥浆等都进入苏州河。 (二)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眼前或局部经济利益,进行布局时的地域选择,仅考虑由于地域(空间)上的差异而引起的不同经济效果,很少或者不考虑被选择地区的环境容量及对环境的影响,造成了不少重污染企业建在河流旁,使得没有净化的污水排放到苏州河。 (三)环境管理体制因素 我国环境保护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行政区域为主的管理体系
4、,对污染的防治工作各部门各自为战,在环境投入与经济发展方面往往缺乏长远观点。同时,由于环境影响的边界是不明确的,特别是交界处。尤其是当涉及到某些利益的划分和义务的承担时,常常会出现互相扯皮的现象。尽管上海投入大量资金整治苏州河,但上游地区不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效果不理想。 三、跨区域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上世纪80年代,“决心把苏州河治理好”被提到上海市委、市政府的议事日程,成为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民心工程”。1998年,上海实施苏州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在合流污水等工程基础上,走出对苏州河全面治理的第一步。实施了一系列的
5、防治对策: (一)建立区域环境保护协作体系 跨区域水污染问题涉及面大、复杂性高,而条块分割的环境管理体系更加重了处理的复杂性。因此由各省市人民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探讨建立适合经济发展和流域特征的跨行政区的区域性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协商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治理苏州河就有一个统一规划,各地区严格执行,这样减少了治理成本,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通过调查研究与分析,因地制宜制定相对完善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和产业布局。环保部门积极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并把好环境关,利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6、。对危害影响极大的污染企业,必须强制“关、停、转、搬”,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实施。这是治理苏州河最为重要的,从源头上控制住重污染的企业。 (三)做好环境教育的宣传工作 加强环境教育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和公众监督氛围。提高人们的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与监督制度,促使每个公民和社会团体及时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对各类污染源实施有效的监督和调查。苏州河的治理需要全民参与,这样既能对政府进行监督,也能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 经过5年努力,苏州河干流基本消除黑臭,主要
7、水质指标基本达到景观用水5类标准,自然生态开始恢复,市容环境明显改观,绿地大幅增加,两岸综合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阶段性整治目标。在2005日本爱知世博会上,苏州河综合治理工程成了中国人民首次获得“能源全球奖(水资源组)”殊荣的项目。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苏州河基本恢复了往日的风采,成为世博会一道亮丽的风景。 注释: ①代表性的水污染事件:2008年6月青岛奥帆中心附近海域出现大面积“浒苔”,全市动员进行清理;2007年5月太湖爆发大面积蓝藻,无锡自来水厂被迫停止从太湖取水,紧接着巢湖和滇池也爆发了不同程度的蓝藻;而一
8、直以来受污染最严重的淮河、海河、辽河和松花江四河流流经的地域黑臭依旧。 参考文献: [1]吴锦尧.统筹管理治污染—我国环境污染现状、环境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环境.2008(S1). [2]祝文坤.浅谈我国环保公众参与意识的提高.工程设计与研究.200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