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265063
大小:1.43 MB
页数:48页
时间:2021-04-24
《最新协调人地关系主要途径课件ppt.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协调人地关系主要途径思考:漫画“不堪重负”说明了什么问题?不堪重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2页,自主学习,并思考:为什么控制人口增长是我们所面临的紧迫任务?一、控制人口规模人口增长基数庞大增长率较高人口压力大生态恶化环境问题控制人口规模人地协调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物质需求超过环境供给能力废物排放超出环境自净能力人地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控制人口规模清洁生产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清洁的能源。包括: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各种节能技术等。二、清洁的生产过程。包括:尽量少用或不用有毒有害
2、的原料;产出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性因素;少废、无废的工艺和高效的设备物料的再循环;简便、可靠的操作和控制;完善的管理等。三、清洁的产品。包括:节约原料,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利用二次原料作原料;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易于回收、复用和再生;易处置、降解等1.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生活质量思考:生活质量的提高是财富和产品越多越好吗?2、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制糖工业的清洁生产流程迁移运用:小组讨论,完成103页的活动题。时间3分钟。(
3、1)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污染河流,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河流中的鱼类因缺氧而死亡。(2)①甲烷,这是清洁能源;②动物饲料。即提高了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又变废为宝,产生了环境效益。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淡水资源海洋资源土地资源完成104页两道活动题。生态效益:对荒滩地进行改造,改善生态环境目的: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种植作物,增加经济效益滥垦草地、过度放牧滥伐森林不合理灌溉开矿非农用地的扩大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产生废弃地耕地面积减少退耕还草,防治土地荒漠化退耕还林,治理水
4、土流失改良灌溉方式覆土复垦保护农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森林资源独立阅读课本105第一段和活动题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时间2分钟)(1)森林资源的含义是什么?(2)它有哪些功能和效益?(1)森林资源是森林和林业生产地域上的土地和生物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生生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2)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等。我国主要的林业生态工程淡水资源阅读课本106页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1、当今世界水资源状
5、况如何?2、中国水资源状况如何?你能想出哪些措施来缓解这种缺水状况吗?海洋资源阅读课本106页正文第2、3段,回答下列问题:(1)在海洋资源利用中,出现了哪些生态环境问题?(2)我国有哪些措施应对?完成106页第2个活动题。政府责任义务发展眼前长远自主学习区互动探究区自我检测区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对废品进行回收利用珍爱生灵,万物共存绿色消费,选购环保产品节约用水、用电、用纸做一个环保志愿者…作为高中生,我们每个人能为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公众在行动—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环境标志表明该产品在生
6、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读“我国某乡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图”,回答1-3题。1.该地区可能位于()A.江汉平原B.松嫩平原C.宁夏平原D.成都平原解析该地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图中的种植业以大豆、玉米和牧草为主,以及该地有野猪、狍子和山鸡等可以判断该地最可能位于松嫩平原。B2.该乡农业产业结构最有利于()A.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B.推动农业地域专业化生产C.促进乡村城市化的整体发展D.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解析由上题解析可知D正确。D3、读“世界人口、
7、资源、环境污染相关曲线示意图”,回答问题:2000年数量资源人口环境污染(1)、图中三条曲线表示20世纪的人口曲线呈状,资源曲线呈状,环境污染曲线呈状。下降上升上升(2)三条曲线的发展趋势说明,当前世界上人口与环境、资源的主要矛盾是:人口增长快,资源和环境受到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3)要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我们必须走的道路。可持续发展课堂测验4、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A、资源利用较少B、注重产品质量和对环境的保护C、水源利用较少D、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
8、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D5、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①使用再生纸②垃圾分类回收③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④将旧衣物、玩具、书籍捐赠给需要的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D课堂测验自主学习区互动探究区自我检测区自主学习区互动探究区自我检测区自我检测区自主学习区互动探究区自我检测区自我检测区本课时栏目开关自主学习区互动探究区自我检测区自我检测区自主学习区互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