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217458
大小:16.8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1-04-21
《蜡烛导学案修改.doc.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八年级语文上《蜡烛》导学案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主备人:年级主任签名处签名处预习评价:______________展示评价:____________学习目标:学科组长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主题是什么?1、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及战地通讯的特点。3、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4、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时间:学习重点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地点:学习难点: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人物: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事件: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过程:4、读了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预习案导学一、情境导入: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展示交流勾出元限退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研读赏析: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1、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
3、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例如:对炮火的11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二资料助读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1、背景简介:l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人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l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菜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2、通过这么反复的描写,表达了老妇人对烈士是一种什么样的
4、情感?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菜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局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之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一篇战地通讯,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3、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2、关于通迅的文学常识通讯也是新闻(广义)的一种,又叫通讯报道。它和消息有相同之处,且口都要用事实说话,讲究时效等。但它和消息也有区别:4、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1)在时效性上,通讯不及消息强。
5、(2)在内容上,通讯比消息更详尽更具体,要对所报道的事实作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描述、报道,要表现出典型事件、典型人物。(3)在篇幅上,通讯较长,而消息则相对较短。(4)在表达方式上,消息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而通讯则还可以采用描写、说明、抒情等。(5)在语言上,消息多用概括性的语言,而通迅的语言5、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更详尽、具体、生动、形象,比消息更生动,更具感染力。六:课堂小结“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
6、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反馈一、阅读文段,完成各题:(一)①拂晓前,契柯拉耶夫所属的那一连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方场,占领了那座桥。②隔了一两个小时,天色已经大亮。红军的坦克紧跟着步兵过桥去了。战斗在河的对岸进行着,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③这时候,连长派了几个士兵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战死的战士一同埋葬。④那几个士兵到处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可是找不着。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起来。⑤“看呀!”那红军说⑥大家都朝他指点的方向看。⑦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
7、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⑧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⑨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