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16803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07
《常用园林树种抗污染特性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常用园林树种抗污染特性探索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绿地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具有美化作用,更是净化环境的重要手段。在城市绿化过程中,抗污染树种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地方的自然环境状况,还要根据不同绿地类型搭配不同的树种。关键词:园林绿化;常用园林树种;污染特性;工业化1园林绿化常用抗污染树种分类(1)抗二氧化硫树种中抗性较强的有:大叶黄杨、雀舌黄杨、瓜子黄杨、女贞、小叶女贞、夹竹桃、侧柏、银杏、广玉兰、梧桐、合欢、刺槐、槐树、黄杨等。(2)抗二氧化氮树种中抗性较强的有:龙柏、黑松、夹竹桃、大叶黄杨、女贞、广玉兰、臭椿、合欢、刺槐、石榴、桑树、泡桐等。(3)抗
2、氟化氢树种中抗性较强的有:大叶黄杨、凤尾兰、瓜子黄杨、龙柏、石榴、桑树、侧柏、槐树、黄杨、杜仲等。(4)抗氯气树种中抗性较强的有:龙柏、侧柏、大叶黄杨、凤尾兰、木槿、紫藤、臭椿、樱花、小叶女贞、广玉兰、合欢、槐树、白蜡、桑树、枸杞、杜仲等。(5)抗烟尘树种中抗性较强的有:黄杨、女贞、广玉兰、石楠、大叶黄杨、槐树、银杏、榆树、木槿、刺槐、臭椿、桑树、紫薇、悬铃木、泡桐、青桐、樱花、腊梅、白杨等。52外部环境对树种抗污染能力的影响探究2.1气候因素影响园林树种抗污染能力的气候因素主要有光照条件、温度条件、水分条件。光照条件主要影响树木的光合固碳过程和繁殖周期,光照充足则树木的光合速率高,生长旺
3、盛,反之则生长缓慢,甚至不能正常生长;温度条件主要是影响植物生理过程,通过影响蛋白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植物的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反应速度,如物质的吸收、有机物质的合成和运输、呼吸作用等。水分条件影响植物器官的生长分配,水分缺乏地区的植物一般根系发达,此外,水分也是植物对物质进行吸收和运输的溶剂,参与植物各种生理过程,还是热量调节和代谢的主要方式。2.2土壤因素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是影响园林树种健康生长发挥其抗污染能力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讲,不同的地区土壤有不同的特点,但是植物生长的必须营养元素是一定具备的。其中的大量元素有:氮、磷、钾、硫、钙、镁、硅。微量元素有:铁、锰、铜、锌等。此外,土壤的温度
4、和通气性、酸碱度等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状况。2.3各树种搭配是否合理5一个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往往很复杂,污染物的组成各不相同,而不同的树种对不同的污染物有不同的抗性,所以,城市绿化树种的搭配选择应该先系统的分析该地的污染物种类,选择最佳的树种,同时注意美观整齐,才能起到最佳效果,达到1+1>2的成效。2.4管理因素对园林绿地的管理程度也是园林树种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春季的除草,冬季防治病虫害的工作是一定要做的,种植初期的管理工作较多,成型后除了一些必要的保护措施和美化措施(如修剪)基本不需要太多管理。此外,还要制定一些相关的保护守则来约束一些人的破坏行为,号召大家爱护城市绿地。3城市园林
5、抗污染绿化树种选择建议3.1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树种气候因素是园林绿化树种选择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我国而言,主要的气候类型有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原高山气候。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的年均气温、光照条件、降水特点都有所不同,以我国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为例,该地区的典型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在园林树种的选择上,应选择适合该地气候的落叶树种,属于此类型的树种可大致归纳如下:乔木:悬铃木、香槐、紫玉兰、黄玉兰、马褂木等;灌木:木槿、女贞、水麻、园艺八仙等。3.2考虑土壤条件5主要是考虑土壤的肥沃程度和酸碱度,不同的植物适宜不同的酸碱度。以我国南方的红壤和砖红壤为
6、例,这两种都属于富铝化土壤,其中含有大量的铝、铁、锰,是典型的酸性土壤,适宜种植酸性植物,这些植物不但对酸土的毒害有很强的抵抗作用,而且能在体内积蓄储存。这些植物有杜鹃、茶花、女贞、玉兰、杜仲、含笑等。此外,在土壤的肥沃程度问题上,在土地养分缺乏的地方,应尽量选择一些贫养植物或采用人工施肥的方法。3.3树种优化搭配,达到最佳效果这里所说的最佳效果,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树种搭配后能够功能互补,发挥出抗污染的最佳效果,二是搭配显示层次感和美感,以达到生态效益和美感的统一。要做到这两点,首先应对城市污染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详细了解城市的主要污染物和污染严重程度,光照条件等。如在树种的搭配选择上
7、,喜光的乔木可以和耐阴灌木搭配,乔木得到了充分的光照,灌木也得到了阴湿的环境,同时也展现了园林绿地的空间层次感。参考文献1许桂芳,吴铁明,张朝阳.抗污染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6(2)2谭家得,薛克娜,王志云,曾花艳.抗污染树种等级划分及其应用[J].中国城市林业.2005(6)5(责任编辑张芝)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