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101326
大小:970.5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1-04-16
《最新侧颅底应用解剖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侧颅底应用解剖颅底内面颅前窝:由额骨眶板、筛骨筛板、蝶骨小翼和蝶骨体前部构成,承托大脑额叶。中部凹陷,前部中线处有一骨嵴称鸡冠,两侧为筛板小孔,供嗅神经通达。颅中窝:前界为蝶骨小翼后缘和视神经沟前缘,后借颞骨岩部上缘和蝶骨体后缘的鞍背与颅后窝分界。颅后窝:前面中央部有鞍背和枕骨斜坡,前外侧部为颞骨岩部后面,后为枕骨。侧颅底的境界与分区在颅底下面沿眶下裂和岩枕裂各作一延长线,向内交角于鼻咽顶,向外分别指向颧骨和乳突后缘,两线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称为侧颅底。侧颅底的血管神经颈静脉孔区的血管神经解剖 出入颈静脉孔的结构有颈
2、内静脉、岩下窦以及枕动脉脑膜支、咽升动脉脑膜支和舌咽神经(Ⅸ)、迷走神经(Ⅹ)、副神经(Ⅺ)等重要结构。该区域的解剖复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颈内静脉在颈静脉孔处与乙状窦相接续,该处颈内静脉彭大形成向上隆起的球状结构,向鼓室底突出,此结构即为颈静脉球。颈静脉球的毗邻关系如下:(1)上方与外耳道内端、中耳、后半规管下臂、前庭以及内听道外端相毗邻。(2)颈静脉球的前方与颈内动脉、耳蜗导水管、岩下窦、咽升动脉脑膜支,第Ⅸ、Ⅹ、Ⅺ颅神经和脑膜后动脉相毗邻。(3)后方与乙状窦水平段相毗邻。(4)内侧与枕骨基板相毗
3、邻。(5)外侧与面神经管第三段(乳突段)相毗邻。(6)颈静脉球下方移行为颈内静脉。颈内动脉岩骨部:颈内动脉通过有骨膜被覆的颈内动脉管而入颅,该管位于颞骨岩部内,其外口位于颈静脉孔的前方,其内口位于岩尖。颈内动脉除其入口处有致密纤维带使之与岩骨固定而不易分离外,很容易自颈动脉管内的结缔组织分离。颈内动脉岩骨部分为二段,垂直段(或升段)和水平段。颈内动脉垂直段的重要毗邻为:后方与颈静脉窝相毗邻,前方与咽鼓管相毗邻,前外侧与鼓骨相毗邻。 水平段起自膝部,向前行于耳蜗的前内方,达岩尖处穿出岩骨。与耳蜗仅隔以薄骨板。水
4、平段顶壁的内侧部是由硬脑膜或一薄骨板形成,将颈内动脉与三叉神经节相隔。血管神经示意图谢谢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护理常规概述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颜面、颌周及口咽区软组织肿大化脓性炎症的总称。化脓性炎症弥散时称为蜂窝织炎,局限时称为脓肿。正常颌面部各层组织之间存在潜在的筋膜间隙,当感染侵入这些间隙时,化脓性炎症使疏松结缔组织溶解液化,炎症产物充满其中,此时才出现明显的间隙。感染可局限于一个间隙内,也可循阻力薄弱的组织扩散,形成弥散性的多个间隙感染,如口底。病因最常见为牙源性感染如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根尖周炎颌骨骨髓炎等;其次是腺源
5、性感染可由扁桃体炎唾液腺炎颌面部淋巴结炎等扩散所致在婴幼儿中多见继发与创伤面部疖痈口腔溃疡和血源性感染者已少见间隙感染的病原菌以溶血性四链球菌为主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常为混合性细菌感染厌氧菌所致的感染少见临床表现1.轻者无明显全身症状,重者高热、寒战、脱水、白细胞增高、食欲不振、周身不适;2.局部表现为发红、肿胀、皮温高、疼痛,涉及咀嚼肌的间隙感染,有张口受限,位于舌、口底、咽旁者则出现进食、吞咽或呼吸困难。3.区域性淋巴结肿大、压痛;4.腐败坏死性感染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局部为弥散性肿胀、皮肤紧张发亮,呈暗红色,
6、有捻发音;诊断1.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局部解剖知识(1).局部片状红、肿、热、痛;(2).区域性淋巴结肿痛;(3).有不同程度开口困难或吞咽困难;(4).重者全身症状严重,吞咽障碍,并可有呼吸困难;2.血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可有核左移或细胞中毒颗粒3.穿刺抽脓等方法可以作出正确诊断一般化脓性感染抽出的脓液呈色稠脓或桃花脓而腐败坏死性感染脓液稀薄呈暗灰色常有腐败坏死性恶臭4.X线片有助于诊断检查护理诊断1、急性疼痛与感染引起局部肿胀、组织受压有关。2、体温过高与感染引起全身反应有关
7、3、潜在并发症窒息、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败血症等4、焦虑与症状严重导致全身不适及担心预后不佳有关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1)监测T、P、R、BP;a.对发热、寒战患者注意询问有无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感染征象。b.当体温超过39℃及时给予温水擦浴,并嘱其多饮水,(2)意识、尿量a.该病发展迅速,可出现感染性休克或昏迷、败血症、呼吸道梗阻而危及生命,故炎症未控制前,应高度警惕,严密观察患者意识是否清楚,有无烦躁、神志淡漠、嗜睡等;b.注意患者尿量情况。(3)床边备气切包。2.心理护理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常伴
8、有疼痛、张口受限等症状,严重者发生进食和吞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精神状态。(1)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精湛的技术赢得患者信任和尊重。(2)多接触病人,主动倾听患者倾诉,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多与其交谈,解除疑虑,生活上尽量体贴关怀,鼓励家属、亲友陪伴,给予精神、心理支持,(3)介绍疾病发生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