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学基础七.ppt

测绘学基础七.ppt

ID:62092548

大小:1.36 MB

页数:24页

时间:2021-04-15

测绘学基础七.ppt_第1页
测绘学基础七.ppt_第2页
测绘学基础七.ppt_第3页
测绘学基础七.ppt_第4页
测绘学基础七.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测绘学基础七.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七章碎部测量传统测图实质:即图解测图,通过测量将碎部点展绘在图纸上,以手工方式描绘地物和地貌,具有测图周期长、精度低等缺点,主要适用于小区域、大比例尺的地形测图。传统测图应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工作,在收集资料和现场初步踏勘的基础上,拟定技术计划;进行测区的基本控制测量和图根控制测量;进行测图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以保证测图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测站点密度不够时要对测站点进行加密;逐点完成碎部测图工作;进行图边测图和野外接图;完成检查、验收,野外原图整饰等碎部测图的结束工作。§7-1地形图符号一、地形图符号有三类:地物符号、地貌符号、注记符号1、地物符号:表

2、示地物的类别、形状、大小及其位置。2、地貌符号:等高线+特殊地貌符号地形图上表示地貌最常用的是等高线法。对峭壁、冲沟、梯田等特殊地形,不便用等高线表示时,则绘注相应的符号。3、注记:文字注记、数字注记和符号注记二、等高线关系与坡度1、等高距h、基本等高距h02、等高线平距d3、坡度:三、典型地貌的表示1、山头与洼地2、山脊与山谷3、鞍部4、陡崖与悬崖5、冲沟与雨裂四、等高线分类1、首曲线:按基本等高距绘制(线粗0.15mm),不注记高程2、计曲线:按基本等高距绘制(线粗0.25mm),注记高程。3、间曲线:按1/2基本等高距绘制,不注记高程,用长虚线

3、表示。五、等高线特性1、等高2、闭合3、除陡崖、悬崖处,等高线不相交、不重合4、平距与坡度关系5、等高线垂直山脊、山谷线§7-2测图前的准备工作1、设计图幅位置,确定图幅西南角坐标;返回下页2、绘制坐标方格网,标注格网坐标。3、展绘控制点ΔxeA=150mΔyeA=120mxA=700m,yA=720mxe=550m,ye=600m§8-3碎部测量方法一、碎部点选择基本原则1、地物:1.依比例测绘:外轮廓的转折点、交叉点、方向变化点等;2.半比例测绘:中心线的转折点、交叉点、方向变化点等;3.不依比例测绘:地物中心点;4.间距符合《规程》。2、地貌:

4、1.棱线(不同坡度斜平面交线)点、地性线(山脊线、山谷线)、地貌最高、低处;⒉间距符合《规程》。二、碎部点测绘方法1、平面位置:极坐标法或直角坐标法。经纬仪测角,视距法或皮尺量距。2、高程:视距三角高程或水准高程。三、经纬仪测绘法1、安置仪器、量仪器高、定向(后视方向度盘调零及图板展后视方向线)2、观测及展绘:(1)测碎部点方向值,展碎部点方向;(2)“三丝”读数、竖盘读数。计算水平距离并展碎部点平面位置,计算并注记高程;(参见图)(一)、极坐标法(二)、直角坐标法测、算碎部点X、Y、H,按坐标展点。半园仪四、勾绘地貌等高线原理:按照平距之比等于高差

5、之比原理,利用地貌碎部点内插等高线通过位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