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最新CRRT院内感染控制课件PPT.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CRRT院内感染控制一.环境管理病室内保持整洁。限制家属探视,探视者需更衣、换鞋,尽量减少人员走动。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特殊的医用垃圾如使用过的滤器管路套盘、穿刺针等物品统一收集按医用垃圾处理。二.患者管理定时协助其翻身按摩,翻身时保持血管通路及其它各种管道通畅。加强患者口腔、鼻腔、尿道、生殖器、皮肤等部位的清洁护理。诊断标准一.临床诊断1.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2.局部的疼痛,体温>38度3.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诊断标准病原学的诊断:多为球菌透析管道的管理(
2、CRRT管)医护人员操作前戴口罩、帽子,洗手并戴无菌手套,手套污染后立即更换;治疗前检查导管处有无红、肿。热、痛、渗液等感染征象;透析管道的管理(CRRT管)开机及装管:戴薄膜手套,注意无菌,勿污染管道接口。预冲:开始治疗:使用安尔碘棉球对深静脉透析管的动静脉端接头的进行消毒。治疗过程:保持管路的密闭性,尽量避免管路的分离与进行多次的管路上的穿刺抽血。透析管道的管理(CRRT管)操作时避免导管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使用前用肝素帽或注射器封闭;每次治疗后用肝素帽封闭。操作结束后再次使用安尔碘棉球对深静脉透
3、析管的动静脉端接头的进行消毒,并用肝素帽封闭后纱块包裹。透析管道的管理(深静脉穿刺管)插管部位每日以安尔碘棉球消毒后给安舒妥保护,有渗血渗液随时更换,以减少导管出口的感染;导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治疗中出现发热的患者,及时进行血培养,查找感染源,采取控制措施。透析管道的管理(深静脉穿刺管)观察穿刺口渗血渗液情况,渗血量多要及时与医生沟通,注意股静脉穿刺患者的尿管不能污染穿刺口,尿管尽量不与穿刺管放在同一方向。透析管道的管理(深静脉穿刺管)静脉穿刺管与CRRT管路接头用无菌治疗巾包裹,尽量保证不被污染。
4、每次分离管路接口,均要严格按无菌要求,做好消毒措施。透析管道的管理(深静脉穿刺管)密切监测患者体温情况。机器的管理使用后机器要用清水擦拭屏幕,使用75%酒精擦拭机身及输液泵,废液接头要使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后备下次使用,如已结束CRRT,废液接头要使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后送EO消毒。四.置换液的管理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净化台的清洁消毒五治疗环节的改进与管理三通接头连接导管的动脉端、血管通路的动脉端、预冲盐水管路端后,只需转动其盲端就能进行排气、冲洗以及观察滤器凝血情况等操作,减少了暴露性操作,保
5、持了整套系统的闭合环路。五治疗环节的改进与管理监测滤出液中的抗生素浓度及血药浓度,及时调整抗生素剂量,并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由于滥用所致的菌群失调、深部真菌感染以及耐药株的产生。六工作人员管理建立护士长-治疗小组长-治疗护士的质量分级管理体系。组长督促和指导治疗护士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各项措施,并填写每例患者治疗登记表,记录患者的治疗过程及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工作人员管理护士长每日检查评价,每月组织科室护士进行床旁净化治疗规范化操作及医院感染控制的业务培训,发现问题随时组织床边查房和讨论
6、,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谢谢!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药剂教研室张娜23药剂学第十二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和稳定化方法第三节药物制剂稳定性实验方法24药剂学第一节概述一、意义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是考察药物制剂在制备和贮存期间可能发生的质量变化和影响因素,增加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各种措施,预测药物制剂有效期的方法等。药物制剂要求:安全、有效、稳定。25药剂学第一节概述药物制剂稳定性包括三方面:化学稳定性:水解、氧化物理稳定性:混悬剂结块,乳剂分层生物学稳定性:微生物的污染26药剂
7、学二、化学动力学原理化学动力学原理研究化学稳定性中:药物降解的机理;②药物降解速度的影响因素;③药物制剂有效期的预测及其稳定性的评价;④防止(延缓)药物降解的措施与方法。27药剂学药物降解公式:K:反应速度常数C:反应物浓度n:反应级数t:反应时间n可以等于0,1,2……称为零级、一级、二级……反应28药剂学第一节概述级数微分式积分式0C=-Kt+C012–29药剂学级数t0.9(有效期)t0.5(半衰期)是否与C0有关00.1C0KC02K有关10.1054K0.693K无关30药剂学三、化学降
8、解主要途径(一)水解反应酯类,酰胺类(二)氧化反应(自由基)酚类,烯醇类(三)其它异构化,聚合,脱羧31药剂学(一)水解反应易水解药物:酯类、酰胺类酯类(包括内酯)盐酸普鲁卡因、乙酰水杨酸酯类水解产生酸性物质,灭菌后pH下降,有水解32药剂学(一)水解反应酰胺类(包括内酰胺)氯霉素、青霉素类、头抱菌素类(不稳定的内酰胺环)33药剂学(二)氧化反应酚类(肾上腺素、左旋多巴等药物)烯醇类(维生素C)芳胺类(如磺胺嘧啶钠)吡唑酮类(如氨基比林、安乃近)噻嗪类(如盐酸氯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