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04319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1-06
《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策 【摘要】平安县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情况十分严重。本文通过对平安县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的现状进行分,找出平安县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进而提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对策。只有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才能使平安县的水土流失的情况得以好转,才能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关键词】平安县,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B84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引言水土流失是指地表土壤及母质主要受到水力侵蚀而发生的水土移动过程。青海东部黄土地区水土流失是比较严重的,其他地区水土流失较轻[1]。在自然状态下,
2、纯粹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平安县水土流失情况严重,水土流失面积的比例明显高于青海省和全国的比例,因此水土保7持工作和生态建设刻不容缓。水土保持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整个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因此必须立足于自然优势,扬长避短,以有利于生产发展为最终目的进行集中治理、连续治理和综合治理。1平
3、安县水土流失情况平安县地处青海省东部干旱山区,农业区划土地面积76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575平方公里,土地部门的第二次土地调查全县土地面积为734.59平方公里、青海省第二次土壤侵蚀调查(2000年)平安县的水土流失面积为446.0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贫困。平安县在水土保持“三区划分”中为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类型为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和水力侵蚀,平均水土流失模数为5500t/a.km2。2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不外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人类活动是水土流失发生、发
4、展的主导因素。在自然状态下,纯粹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2.1自然因素7(1)植被。由于气候条件所限,平安县植被覆盖率很低,加之人为的破坏,使植被的覆盖率更低。由于缺乏地表植被的保护,可使降水直接冲刷地面,由于缺乏植物根系的固着作用,松散的表土更易被水流带走,因而引起水土流失。(2)降水。平安县气候干旱,年降水量较
5、少,但是降水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6-9月份,且多暴雨。由于地表缺乏植被的拦截,使降水直接冲击地面,而后迅速形成径流,极易造成水土流失。(3)土质。平安县水土流失地区地表物质为黄土。黄土是一种未经充分固结的黏土粉砂岩,黏粒含量低于20%,腐殖质含量低于0.5%,沙比系数(即粒径大于0.05mm的沙粒总量与小于0.05mm的沙粒总量的百分比)大,结构松散,土质疏松,遇水极易分散、崩解,抗蚀能力很低[3]。2.2水土流失的危害(1)生态失调,形成恶性循环由于植被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地力减弱,单产下降,粮食不足,只好开垦陡坡地,广种薄收,进而加重
6、水土流水,形成恶性循环。严重的水土流失也使县城人居环境难以和谐,减缓了县城发展进程。7(2)地力下降,加剧贫困程度。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使地形破碎,土地变薄,地表沙化,地力下降,农业发展、农村致富、农民增收无力,恶劣的生态环境是当地群众贫困的根源。有些地方由于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地沙漠化被迫弃耕。3.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策3.1贯彻落实退耕还林还草,提高绿化覆盖率研究表明:植被盖度达到70%以上,不论实际坡度大小,植被组成如何,都可以防止面蚀;因此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关键所在。首先在农牧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在
7、城区要加强绿化的规划与建设,提高绿地面积。在绿化过程中要加强立体绿化,使地面植被及其生态功能得以恢复,解决水土流失问题;还可以增加降水的入渗率,补给地下水,使土壤含水量增加,有利于植物的成活,进而增加空气湿度,减小温差,净化空气,降低风速,以达到调节气候的目的。3.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水土保持意识宣传教育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先导和重要保障。通过宣传水土保持法规以及水土流失的危害,可以增强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引起各级政府领导对水土保持的重视,提高7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体开发者守法的自觉性,争取社会各界对水土保持的理解和支持,动员全社
8、会力量参与水土保持工作。宣传应以“面向领导、面向社会、面向生产建设单位”为重点,把宣传教育与监督执法、水土保持科技知识的普及和建设生态环境相结合,全面提高全社会依法保护水土资源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