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023188
大小:247.18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1-04-14
《2016年海南单招物理模拟试题:电磁感应中磁变类问题.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考2016年某某单招物理模拟试题:电磁感应中磁变类问题【试题内容来自于相关和学校提供】1:如图所示,足够长的光滑导轨倾斜放置,导轨宽度为L,其下端与电阻R连结,导体棒ab电阻为r,导轨和导线电阻不计,匀强磁场竖直向上。若导体棒ab以一定初速度v0下滑,则棒ab( )A、所受安培力方向水平向右 B、可能以速度v0匀速下滑 C、刚下滑瞬间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BLv0D、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电阻R产生的内能2:穿过某线圈的磁通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在下列几段时间内,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最小的是( )高考A、0
2、~2sB、2~4sC、4~5sD、5~10s3:如图所示,边长为L的正方形线圈与匀强磁场垂直,磁感应强度为B。当线圈按图示方向以速度垂直B运动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线圈中无电流, B、线圈中无电流,C、线圈中有电流, D、线圈中有电流,4:有一个匀强磁场,它的边界是MN,在MN高考左侧是无场区,右侧是匀强磁场区域,如图甲所示。现在有一个金属线框以恒定速度从MN左侧进入匀强磁场区域,线框中的电流随时间变化的i-t图像如图乙所示。则可能的线框是
3、 ( )A。AB。BC。CD。D5:环形线圈放在均匀磁场中,设在第1秒内磁感线垂直于线圈平面向内,若磁感应强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那么在第2秒内线圈中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是( )A、感应电流大小恒定,顺时针方向 B、感应电流大小恒定,逆时针方向 C、感应电流逐渐增大,逆时针方向 D、感应电流逐渐减小,顺时针方向高考6:如图所示是穿过每匝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情况,线圈的匝数为10匝,则线圈内的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是最小值是。7:(2012
4、.某某)如图4-5-13所示,在操场上,两同学左右相距L为10m,在沿垂直于地磁场方向的两个位置上,面对面将一并联铜芯双绞线,像甩跳绳一样摇动,并将线的两端分别接在灵敏电流计上。双绞线并联后的电阻R为2Ω,绳摇动的频率配合节拍器的节奏,保持f=2Hz.如果同学摇动绳子的最大圆半径h=lm,电流计的最大值i=3mA.(1)试估算地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的数量级____,数学表达式B=____________(用R、、L、f.h等已知量表示)。(2)将两同学的位置改为与刚才方向垂直的两点上,那么电流计的读数为____8:“”形
5、金属框上有一金属棒ab垂直于导轨,ab长为L.若在垂直于导轨平面方向加一均匀变化磁场,其B=B0+kt(k为常数),如图所示.,令t=0时, ab与“”形框架所围面积为S0,则在t=0时,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E=______,方向为______(填“顺时针”或“逆时针”)。9:一线圈匝数为n=10匝,线圈电阻不计,在线圈外接一个阻值R=高考2.0Ω的电阻,如图甲所示。线圈内有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线圈内磁通量φ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 ,通过R的电流方向为
6、 ,通过R的电流大小为 。10:如图所示,线圈内有理想边界的磁场,当磁场均匀增加时,有一带电微粒静止于平行板(两板水平放置)电容器中间,则此微粒带________电,若线圈的匝数为n,平行板电容器的板间距离为d,微粒的质量为m,带电量为q,则磁感应强度的变化率为________(设线圈的面积为S)。11:金属杆ab放在光滑的水平金属导轨上,与导轨组成闭合矩形电路,长l1=0.8m,宽l2=0.5m,回路的总电阻R=0.2Ω,且回路处在竖直向上的磁场中,金属杆用水平绳通过定滑轮连接质量M=0.04kg
7、的木块(轻绳处于绷紧状态),磁感应强度从B=1T开始随时间均匀增强,5s末木块将离开水平面,不计一切摩擦,g取10m/s2,求回路中的电流。12:如图所示,在一倾角为37°的粗糙绝缘斜面上,静止地放置着一个匝数n=10匝的圆形线圈,其总电阻R=3.14Ω、总质量m=0.4kg、半径r=0.4m。如果向下轻推一下此线圈,则它刚好可沿斜面匀速下滑。现在将线圈静止放在斜面上后。在线圈的水平直径以下的区域中,加上垂直斜面方向的,磁感应强度大小按如下图所示规律变化的磁场(提示:通电半圆导线受的安培力与长为直径的直导线通同样大小
8、的电流时受的安培力相等)问:(1)刚加上磁场时线圈中的感应电流大小I.(2)从加上磁场开始到线圈刚要运动,线圈中产生的热量Q.(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sin37°=0.6,cos37°=0.8,g取)高考13:如图所示,水平面上有两电阻不计的光滑金属导轨平行固定放置,间距d=0.5m,左端通过导线与阻值为2Ω的电阻R连接,右端通过导线与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