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000931
大小:1.29 MB
页数:38页
时间:2021-04-10
《初级药师基础知识讲义-病理生理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的组成—— 1.总论——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即基本病理过程。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在多种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2.各论——心、肺、肝、肾、脑的病理生理学。第一节 总论 一、绪论 二、疾病概论 三、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四、酸碱平衡紊乱 五、缺氧 六、发热 七、应激 八、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九、休克 十、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绪论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主要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和原理,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
2、实战演习】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 A.正常人体形态结构 B.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 C.患病机体形态结构变化 D.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和原理 E.疾病的表现及治疗 【正确答案】D 二、疾病概论 1.健康与疾病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的状态。 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的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与体征。 2.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损伤与抗损伤 损伤与抗损伤贯穿疾病的始终,两者间相互联系又相互斗争,
3、构成疾病的各种临床表现。是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 ②因果交替 疾病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互相交替和互相转化,常可形成恶性循环,经过适当的处理后也可形成良性循环。 ③局部和整体任何疾病,基本上都是整体疾病,而各组织、器官和致病因素作用部位的病理变化,均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 第38页 3.疾病发生发展基本机制 ①神经机制 有些致病因素直接损害神经系统,有的致病因素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 ②体液机制 致病因素引起体液因子数量和活性的变化,作用于全身或局部造成内环境的紊乱。 ③组织细胞机制 致病因素引起细胞膜和细胞器功能障碍。
4、细胞膜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膜上的各种离子泵功能失调。 ④分子机制 分子病理学。 4.疾病的转归 转归有康复和死亡两种形式。 (1)康复 分成完全康复与不完全康复两种。 ①完全康复 亦称痊愈,主要是指疾病时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 ②不完全康复 是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有后遗症,如粘连和瘢痕。 (2)死亡 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但是并不意味各组织、器官同时均死亡。 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称为脑死亡的标志,为人的实质性死亡,可终止复苏抢救。 【实战演习】 病症的
5、发展方向取决于 A.病因的数量与强度 B.是否存在诱因 C.机体的抵抗力 D.损伤与抗损伤的力量相比 E.机体自稳调节的能力 【正确答案】D 有关健康的正确说法是 A.健康是指体格健全没有疾病 B.不生病就是健康 C.健康是指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全良好状态 D.健康是指精神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E.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正确答案】E 三、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一)水、钠代谢障碍 (二)钾代谢障碍 (三)镁代谢障碍 (四)钙、磷代谢障碍 第38页 (一)水、钠代谢障碍 1.低容
6、量性低钠血症 2.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中毒) 3.等容量性低钠血症 4.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 5.高容量性高钠血症 6.等容量性高钠血症 7.血钠浓度正常的血容量不足(等渗性脱水) 8.水肿 1.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特点是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低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280mOsm/L,伴有细胞外液量减少。 病因与机制:基本机制是钠、水大量丢失后,仅给予水的补充。 见于—— (1)肾丢失钠水:长期连续使用高效利尿药,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肾实质性疾病如慢性间质性肾脏疾病,肾小管酸中毒等。 (2)肾外丢失钠水:经消化道丢
7、失如呕吐、腹泻等,液体积聚于第三间隙如胸水、腹水等,经皮肤丢失如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 2.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又称水中毒,特点是血钠浓度下降,血清Na+浓度低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280mOsm/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体液量明显增多。 病因与机制: (1)水摄入过多:如用无盐水灌肠、持续性过量饮水,静脉过多过快地输入无盐液体,超过肾脏的排水能力。 (2)水排出减少:多见于急性肾衰竭,ADH分泌过多等。 3.等容量性低钠血症 特点是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低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280mOsm/L,一般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