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戈的发展和演变-初一论文.docx

青铜戈的发展和演变-初一论文.docx

ID:61961867

大小:1.31 MB

页数:14页

时间:2021-04-03

青铜戈的发展和演变-初一论文.docx_第1页
青铜戈的发展和演变-初一论文.docx_第2页
青铜戈的发展和演变-初一论文.docx_第3页
青铜戈的发展和演变-初一论文.docx_第4页
青铜戈的发展和演变-初一论文.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青铜戈的发展和演变-初一论文.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青铜戈的发展和演变摘要:本文主要从结构组成、使用方法、工艺演进及造型变化等方面讲述了青铜戈的发展和演变,最后提出了对青铜戈发展和演变中需要继续探讨和深入思索的几点问题。引言:本文通过引用各方面论据,讨论了青铜戈用途、起源及衰败的原因。关键词:青铜戈、起源、工艺、造型一、青铜戈介绍(一)什么是青铜戈“青铜戈”是中国青铜时代最主要的常用格斗兵器,横刃,青铜制成,装有长柄,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长柄冷兵器,是车兵作战用的一种最常用的、最重要的格斗兵器,在古代战争中能够大范围内挥击,能勾能啄、可推可掠,具有

2、极强的杀伤性,尤为适宜于在战车上进攻时使用。(二)青铜戈的构成戈由戈头、戈柲(即手持的长柄,多为竹、木质,柲顶端捆扎戈头)和戈柲下端的鐏组成。14图1青铜戈的构成1、戈头分为援、内、胡三部分。详见图片图2戈头的构成援:就是平出的刃,用来勾啄敌人,是戈的主要杀伤部分。长约8寸,宽2寸,体狭长,多数体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锐利的前锋。内:位于援的后尾,呈棒状,用来安装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弯曲的。内上面有穿绳缚柄的孔,称为“穿”。为了避免在挥杀时向后脱,有的在援和内

3、之阔设有突起的“阑”。14胡:戈援下刃接近阑的弧曲下延,并沿阑侧增升缚绳的穿孔,这部分称为“胡”。开始时,胡只是为了增加穿孔而设,胡越长穿孔越多,柄和戈头缚绑得更牢固,所以胡部就越来越长。两周时期将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胡的长度一般为戈刃的三倍,即6寸,到了战国时期,胡的长度又有所增加,成为长胡多穿式戈。1、柲:即木柄。为了便于前砍后勾,多用扁圆形柄,以利于把持。戈柄的长度不一样,根据实战需要,步战用的柲短,车战用的柲长。2、鐏:早期的鐏只是为了便于使戈在不用时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

4、尾端加上一个铜制鐏,并不能杀伤敌人。不过,近年来,发现有的商代戈鐏带有尖刺或锋刃,也可能用于刺击。(一)青铜戈使用方法青铜戈,是青铜时代中国特有的一种句(勾)兵,有勾、啄、揕(zhèn)三种杀法。勾杀即用戈的下援钩击;啄则是用戈的前锋刺杀;揕是用戈的上援击杀。新石器时代的石戈头,只有援和内,至今仅在福建、广东的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过。到了青铜时代,戈成为军中必备的主要兵器,曾被列为车战中的五大兵器之一。14一、青铜戈工艺的变化青铜戈的制造工艺与各个时期青铜器的制造方法相同,主要经历了块范法和失

5、蜡法两个阶段。(一)块范法图3块范法工艺示例时期:商代--周代特点:陶范法的模和范只能用一次,青铜器会留下一些工艺痕迹。14步骤:(1)首先,用硬陶土做成事先设计好了的青铜器模型(这个模型完全等于未来制造出来的青铜器,所有细节与装饰和未来制造出来的青铜器装饰几乎相同)(2)然后在模型表面覆盖上15厘米的薄黏土,作为制造时的外范。(3)进窑烧焙后,将外范切割下成为外范的各部分模型。(4)将切割下来的各部分外范组合箍紧,埋于沙中,防止崩坏。(5)再制一个内范,外边包上外范,内范与外范之间留5-15厘米

6、的空隙(青铜器的厚度)(6)最后,将高热的融化铜液浇注到内范与外范之间的空隙中。(7)倒置冷却之后,多半都是上下颠倒浇注而成的青铜器即可脱模。14图4用块范法铸造的戈(二)失蜡法图5失蜡法工艺示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特点: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看起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制作铸模时不需要开模,外模也不用分成数块,空腔厚薄均匀,壁厚最小可以3毫米,铸件的形状很少受到工艺限制,表面有一定的光洁度,它的最大特点是用低熔点材料做“模”,简化了制模的工艺,可以制作任何器形。所铸的铜器上没有范痕,也没有垫片的痕

7、迹,耳、足、鉴等处都没有残14存的范土,这些都是与陶范法铸造青铜器明显不同。步骤:(1)在实心模上做出一下与设计的青铜器完全相同大小的蜡模;(2)一旦图案完成后,蜡模就整个进入一种含有抗力物质的液状黏土中,接着再覆上数层黏土,将模型裹住;(3)当高热铜液浇注到裹住蜡模的实心泥膜与黏土时,蜡模即溶解并经由匠人事先所留的特殊开口处流出,而铜液即灌注到此模与黏土之间的缝隙中成型;(4)待金属冷却后,打破外围的黏土层,将青铜器取出,视需要再进行手工修整与最后润饰。14图6失蜡法铸造的戈一、青铜戈造型的变化

8、: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直内戈,距今约3500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青铜戈。二里头时期的青铜戈主要由内和援两部分组成,无上下阑;援的锋部较尖锐,上下刃不发达,勾割的功能较弱,主要靠前锋的啄击杀伤敌人,应是步兵使用的近身格斗兵器。图7二里头直内戈商代青铜戈沿袭二里头时期的特点,戈的上下刃依旧不甚发达,以戈锋为主要杀伤部位。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戈的样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了克服戈头在战斗中容易陷入柲中的缺陷,商代铜戈开始出现上下阑,以确保戈头与戈柲捆绑得更为牢靠。在商代晚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