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94739
大小:1.31 MB
页数:48页
时间:2018-01-06
《基于单片机的电子秤的设计与实现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单片机的电子秤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第一章绪论1.1研究目的和意义传统的机械秤有很多缺点,比如精度不高,结构复杂,易老化,成本高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对秤的要求的越来越高,尤其是人体秤、厨房秤等各类便携式小型秤。电子秤与传统的机械秤相比有许多优越性,它用压力传感器取代机械秤的弹簧大大减小了秤的体积和制造难度,以LCD或LED显示屏取代传统的刻度盘使外形更加美观,由于内部集成了单片机以及软件系统,电子秤还拥有传统机械秤无法比拟的智能性。他可以完成过载报警,总价计算,数据通信等众多功能。目前市场上使用的称量工具,或者结构复杂,或者运行不可靠,且成本高,而且整体水平不高,部分
2、小型企业质量差且技术薄弱,设备不全,缺乏产品的开发能力,产品质量在低水平徘徊。因此,有针对性的开发出一套具有实用价值的电子秤系统,从技术上克服上述诸多缺点,改善电子秤应用中的不足之处,具有现实意义。1.2电子称重系统的应用领域电子秤是电子衡器中的一种,衡器是国家法定计量器具,是国计民生、国防建设、科学研究、内外贸易不可缺少的计量设备,衡器产品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各行各业的现代化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电子秤的应用领域主要分为工业计量和民用消费类。在工业计量应用领域有电子天平,珠宝秤,市场计价秤等;而民用秤主要有厨房秤,人体秤,便携式口袋秤等。工业计量应用对精度要求较
3、高,而民用消费类的应用对精度的要求不高,但对秤的外观,智能性,便携性却有很高的要求。481.3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称重技术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重视,作为一种计量手段,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科研、交通、内外贸易等各个领域,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50年代中期电子技术的渗入推动了衡器制造业的发展。60年代初期出现机电结合式电子衡器以来,经过40多年的不断改进与完善,我国电子衡器从最初的机电结合型发展到现在的全电子型和数字智能型。现今电子衡器制造技术及应用得到了新发展。电子称重技术从静态称重向动态称重发展;计量方法从模拟测量向数字测量发展;测量特点从单参数测量向多参数测量发展,特别是
4、对快速称重和动态称重的研究与应用。通过分析近年来电子衡器产品的发展情况及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电子衡器总的发展趋势是小型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其技术性能趋向是速率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其功能趋向是称重计量的控制信息和非控制信息并重的“智能化”功能;其应用性能趋向于综合性和组合性。在国内,上海友声衡器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汇思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做的比较出色。上海友声衡器有限公司,产品特点:一、电路集成度高、简单可靠。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Σ-Δ增量调制型单片集成AD转换技术,与目前大部分衡器厂家所采用的传统双积分电路相比,具有精度高、采样速度快、集成度高、电路
5、简单、维修特别方便等优势,尤其是电路的长期可靠性和互换性优越,保证了大规模生产的稳定质量。二、低功耗设计。产品设计紧跟电子技术发展潮流,从传感器供电电路、主机电路设计到器件选择,均符合低功耗要求。部分液晶显示型号产品在内置蓄电池充足电后最多可以工作400多小时,该指标在同类衡器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外,电子称重行业主要有:美国SETRA西特公司、德国赛多利斯、日本石田电子秤、瑞士托利多电子秤等几个优秀的电子秤产商电子秤。其中,美国Setra(西特)品牌成立于1967年,以电容技术闻名于世界,其革命性的高精度可变电容原理,已取得了30多项专利,是Setra48的压力、加速度
6、、称重产品的技术核心。经过近40年的研究、开发和持续改进,Setra的产品在HVAC/R,工业过程控制、测量测试、环境参数测量和半导体超纯测量等领域享有盛名。西特电子天平从1982年开始,Setra(西特)将其高超的电容技术应用于电子天平,设计出极具竞争力的电子天平和各种称重系统。1.4主要工作以及论文结构本课题的主要设计思路是:利用压力传感器采集因压力变化产生的电压信号,经过电压放大电路放大,然后再经过模数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最后把数字信号送入单片机。单片机经过相应的处理后,得出当前所称物品的重量及总额,然后再显示出来。此外,还可通过键盘设定所称物品的价格。在设计期间,
7、本人努力查阅相关资料,对称重的基本原理以及各软件、硬件模块做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根据性能成本考虑,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仔细的分析研究,主要有:系统模块的划分、A/D精度的考虑、单片机与外围模块的接口电路以及电子秤应用程序的实现等。论文的结构如下:第二章叙述了系统的方案论证以及硬件设备的选型。第三章详细叙述了硬件电路的设计过程,主要是各个模块的具体设计过程,以及各部分性能指标的要求和实现。第四章叙述了该设计软件部分的设计思路,主要是主程序和各个子程序的详细设计方案。第五章叙述了该设计仿真和调试结果。第六章论文工作的总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