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854937
大小:38.31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1-03-24
《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示例三篇.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示例三篇《六国论》是苏洵史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示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采用对比逐层论证的方法。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六王毕,四海一”,在
2、《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
3、,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作者简介(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散之特征,千变纵横共源。一父子三词客;千古
4、文章八大家。三、阅读课文学生先初,清语音障碍;再齐读。四、疏通字词学生自译。充(板):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词类活用:小/大⋯⋯、不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古今异义:其、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通假字:、当特殊句式:而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一多:暴、与、犹、亡、始五、布置作业完成后练习二——四题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完成练习二——四题二、分析课文1、齐读课文2、思考练习一。3、提名思考回答: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两个分点是?分别是就哪些国家而言的?文章的
5、论证段落有哪些?哪一句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哪一句点明了写作意图?4、教析(参考教用书)5、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国之情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
6、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三、小结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确如王安石云:“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
7、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四、齐读课文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比较阅读《过秦论》;学习苏辙《六国论》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背诵中心论点句、写作意图句;背诵全文二、比较《过秦论》1、都是史论文2、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过》讽谏汉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3、论证方法:都运用对比论证方
8、法。4、中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5、语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不同:《过》词采华丽,《六》浅显易懂。三、布置作业课外阅读另二篇《六国论》一是苏辙的《六国论》,见教材。一是李桢的《六国论》(节选)【教学目标】1.找出并提出文言知识疑难点,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总结文言实、虚词、活用情况和句式特点。2.把握文章的朗读节奏,品味朴素简劲的语言,体味文句意蕴,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意图,理解所总结的历史教训。3.鉴赏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