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84126
大小:773.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7-11-14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1956年——1970年)1956年10月,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50年代:做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决策。60年代:做出“八年四弹”的决策:研究人员用8年时间研制成功了中近程、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导弹,并衍生出“长征一号”、“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是对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统称,并没有明确具体指哪两颗弹和哪一颗星。长征一号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反射成功长征二号长征二号捆
2、绑式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第二阶段(1970年——2005年)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拉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80年代:做出了“新三星一箭一论证”的决策。即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研制成:(1)“东方红三号”中容量通信卫星(2)“风云二号”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3)“资源一号”卫星(4)“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5)开展载人航天技术方案论证和关键技术预先研究90年代:我国做出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1)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将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2)2005年,“神
3、舟”六号飞船载着费俊龙、聂海胜两位航天员发射升空,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双人5天太空飞行。神舟六号第三阶段(2005年——)21世纪初,国家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嫦娥一号”工程。这将是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工程。将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三个里程碑(继“两弹一星”、载人飞船之后)。启动并继续实施被称为“221”工程的五大航天科技工程:(1)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2)载人航天工程:(3)探月工程:(4)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5)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运
4、载火箭。目前我国火箭的最大运载能力是把9吨重的物体送到三四百公里的一个地球轨道。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成功后,最大运载能力可以把25吨重的一个物体送到近地轨道,能够把14吨重的卫星送到地球静止轨道。这种新的运载火箭既能满足我国卫星、飞船的发射需求,还能参与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的竞争。载人航天工程:载人航天的目标是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开展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的研制,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后续工作。出舱活动的关键技术包括出舱外航天服、便携式环控生保系统和载人机
5、动装置的研制。空间交会对接的关键技术是研制多种测量敏感器和先进的空间对接机构。神舟七号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飞船。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天宫一号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
6、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神舟八号飞船于2011年11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发射目的:建成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为中国航天建设空间站做准备。发射项目:发射后数天内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完成两次对接任务,并返回地球。发射意义:标志着中国已经初步掌握空间交会对接能力,拥有建设简易空间实验室,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探月工程:目前我们的探月计划是分“绕、落、回”三个阶段。“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距月球表面200公里环绕。“嫦娥一号”的科学目标主要是探测地球到月球之间的环境,还要对月球实施立体成像
7、,探测月壤的厚度和成分。至于什么时候“落”、“回”,还要根据绕月探测计划是否成功再来确定下一步时间。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一代”卫星定位系统:由两颗地球静止卫星、一颗在轨备份卫星、中心控制系统、标校系统和各类用户机等部分组成。“北斗一代”发射的第三颗星,上面安装了激光反射镜,用于精确定位。北斗二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计划是4静止星(轨位分别是:58.75E;80E;110.5E;140E)+12中轨星(20000KM)+9高轨道星(36000KM)。首先是发射9高轨道星,然后发射12中轨星;前者发射3-4星就
8、可以首先覆盖东亚地区,满9颗后可以实现全球覆盖;后者可以进一步提高全球范围的导航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北斗二代”导航原理和GPS相同,导航精度相当于美国GPS增强型的水平,同时能满足民航飞机进场的导引要求。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我国在2007年时便开始建设由地、空、天三个层次观测平台组成的大气、陆地、海洋先进观测体系,相关重大项目已经启动。预计到2020年,我国自主空间数据自给率将提高到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