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820950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3-21
《细分高校移动通信专业教学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无止境细分高校移动通信专业教学研究移动通信是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而移动通信专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顺应时代潮流在各大专院校设立起来。经过几年的发展移动通信专业的招生、教学以及就业等各个方面已经步入了正轨。但是在当前高职高专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新要求下,移动通信专业的教学设计还有改革和细化的空间。在当前的移动通信专业教学设计中普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与通信、电子专业教学设计课程雷同,缺乏特色。移动通信专业的设置在电子和通信专业设置之后,根源于电子和通信专业,所以难免要从该两个专业上继承一些相关课程等内容。但是一些学校因为师资等各方
2、面原因,在教学设计上几乎同电子和通信专业如出一辄,课程多而杂乱,并且缺乏移动通信专业特色。二是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培养方向不明确。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需求,所以其教学设计的课程设置必须和社会岗位密切联系。但是当前很多移动通信专业的教学设计并不能清晰体现这一点,很多都还是沿用本科院校的专业设计,设置的课程包罗万象,而学习本专业的学生也不能清楚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和岗位。这样的教学设计显然是失败的,是不符合高职发展要求的。综合移动通信专业历史发展的特点和当前现状,应该保持已有的优势,发掘固有的特色,有必要对其教学设计进一步细化和深化。首先
3、,面向不同培养方向和岗位的设置专业课程。根据当前社会需求将移动通信专业设计两个培养方向:移动终端方向和移动网络方向。其中移动终端方向下又设置销售、测试和维修岗位。移动网络方向下又设置有业务、工程和运维岗位。对应的核心课程体系如下图1所示。3学无止境移动终端方向主要根源于电子类专业,但又具有自己的特色,基于手机用户的快速增长和庞大数量,该方向将对应有广阔而灵活的就业群体。移动网络方向则根源于通信类专业,但是细分以后的岗位范围扩大,不仅仅面向移动通信运营商的业务部门和维护部门,还可以面向广大的通信工程企业的安装和维护部门。另外,不同方向以及不同岗位所对应的核
4、心课程随着年级的提高是有所区分的,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一年级学生主要学习模拟电子、数字电子以及移动通信技术这样的专业基础课,进入二年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所选方向学习不同的方向专业基础课,移动终端(手机)方向学习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而移动网络方向则学习计算机网络、移动交换等专业基础课。学生可以选修非本方向的专业基础课,如果成绩达到优秀可以通过申请改变方向,这样给学生提供了进行二次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其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调整职业规划。进入三年级的学生则不允许改变培养方向,但可以在该方向内选择不同的岗位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使得原本混淆着电子和通信类
5、课程的教学设计得到了细分,有了清晰的面向岗位的培养路线,并整合了现有教学资源。其次,课程的实施要紧密联系企业,多开展顶岗实习(实训)、定单式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使学生能顺利地走向社会,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而要实现这一点在课程的实施上必然要紧密联系企业,满足企业的需求。在移动通信专业教学设计中,设定专业核心课程大纲工作要求主讲老师通过企业调研后作出,并且讲授专业核心课程的老师需有一定比例的外聘企业工程师、讲师。这样确保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实际需求,不
6、脱离当前社会实际,这对于发展变化迅速的移动通信专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移动终端培养方向,主要采用的是顶岗实习(实训)方式。和该行业领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在学期中的实训月中进入企业的销售、测试和维修岗位进行顶岗实训,每个学生对应有企业的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由企业、公司专职的维修技师亲临指导,根据学生不同的操作基础施教,使其在学习完电子基础知识和移动通信系统理论后,了解GSM、CDMA、PAS(小灵通)手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手机维修的各种检测设备、仪器、仪表的操作及使用,具备解决疑难故障的能力,对各种新机型和新故障能够独立进行分析,检测,判断及
7、修复。实训后学生参加行业或劳动部的移动电话维修员认证考试,其考证通过率明显提高,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3学无止境对于移动网络培养方向,因为运营商的工作特殊性,企业安排顶岗实习(实训)是不实际的,则主要立足于订单式培养,从二年级课程开始和中兴通讯学院合作,按照企业要求“量身定做”完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企业从自身文化特征和岗位要求出发,参与培养目标的设定、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衔接、毕业指导,中兴通讯的工程师和培训师直接参与教学活动,承担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实现产学的深度合作。最后,设计的课程要达到好的效果还要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8、,多开展项目式教学和基于工作过程情境教学,加强课程与课程之间知识的连贯性,让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