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818596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3-21
《生态文明下建筑设计探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无止境生态文明下建筑设计探讨摘要:在建筑设计上,人们的要求随经济水平提升而增加,建筑生态设计就是其中之一。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基本生态环境不受损害,同时可以使人们身心健康需求得到长时间满足的建筑空间即为生态建筑。本文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类型和技术两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建筑设计提供参考。关键词:生态文明;建筑设计;类型;技术在建筑行业中,建筑设计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在社会文明形态作用下而形成。在生态文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建筑设计中所体现的生态文明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均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为避免解决这些问题而
2、影响建筑行业发展,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加入生态文明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使民众认知和意识得到提升,还可以使设计人员更加认真的对待设计工作,保持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提升建筑设计质量,促进绿色建筑发展。1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类型1.1节能节地建筑这一类型的建筑的关键在于节约能量和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物质资源。在建筑设计期间,可以将循环利用生活废弃物的理念考虑在内,形成沼气等。这一建筑的实际应用则需要融入新技术,用新型能源如太阳能等代替传统能源,并对土地资源予以充分利用,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节能节地建筑设计目标[1]。1.2自维持建筑自维持建筑主要是指利用自
3、然资源,如水能、太阳能等,并非通过电力、煤气等能源进行运作,简言之自维持建筑就是指“自给自足”。封闭式生态系统的构建是自维持建筑设计的目标,主要是依靠自身能源实现建设使用,同时利用物质材料实现单循环维持建筑运作,当然要想真正地实现自维持,则需要长期的研究,并结合先进技术。1.3生土建筑3学无止境生土建筑指的是充分利用覆土,改进建筑本身的热工性能,降低资源损耗,相比于传统建筑,生土建筑的优势的优势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节能降耗方面,同时还有防风防暴的效果。由此可见生土建筑可以作为保护环境的建筑类型。1.4生物建筑生物建筑主要是指对建筑和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客观、
4、整体、科学的分析和审视,并进一步考虑建筑学中的问题,此类建筑包含三个特点:①了解和掌握传统以及自然材料等,并研究其营造模式,利用自然采暖、建筑通风等多种技术,使生物类型建筑得到进一步发展。②整体布局体现了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并对此种关系予以充分考虑,结合在设计理念中。③将人对建筑环境的影响考虑在内,使人们生活态度更加端正,形成良好建筑生活环境[2]。2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技术2.1绿色建筑技术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包含了建筑学领域知识,还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如气候变异、物种循环、建筑内外部温湿度交换、能量流动转化、能量转换等。应用绿色建筑技术的作用主
5、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筑节能功能更加突出,如门窗节能、屋顶节能以及墙体节能等方面技术。②新型材料应用技术得到充分体现,伴随建筑材料相关技术的发展,建筑结构中传统的砖石等材料逐渐被更加轻便的材料所代替,形成了新的建筑结构,使建筑自重得到明显减轻,同时使建筑内部空间进一步扩大,建筑材料得到一定程度的节约。这些建筑材料主要包括高强混凝土、高强预应力钢筋、高强玻璃、高强合金钢、铝合金等材料[3]。2.2原生自然能源的利用技术3学无止境在建筑中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进行干燥、采暖等,如利用窗户集热板形成太阳能利用系统,并与风扇、集热板、空气导管、蓄热装置等设备相结
6、合,实现能源转换,从光能向热能进行转化。同时,对地热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由于地热资源与太阳能相似,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其有丰富的储备量,所以在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东北多数地区均利用地热资源进行新建筑物建设。另外建筑再利用技术对建筑而言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建筑业发展期间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现阶段,环保工作中循环利用是重点关注问题之一,而建筑再利用技术可以而实现循环利用,不仅可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同时可以节约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资源,使建筑成本降低。由此可见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再利用技术的优势明显,必然得到充分运用,使建筑设计质量得到保障。在建
7、筑行业中,引入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对建筑行业进步和发展有利。3结语从生态文明角度来看,建筑设计类型分为很多种,如节能节地建筑、自维持建筑、生土建筑、生物建筑等,且这些类型均需要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才能得到有效实现,主要涉及到绿色建筑技术以及原生自然能源的利用技术等。另外,要想有效提升建筑设计水平,除考虑生态文明之外,还应在设计过程中融入人性化、一体化以及生态化理念,并在这些方面进行不断完善,促进建筑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推动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参考文献[1]李睿扬,陈晓蔓,衣庆泳,等.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03).[2]
8、夏谦.探讨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J].中华民居,2014(03).[3]赵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