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813164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3-21
《供水企业机电设备节能工作措施.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无止境供水企业机电设备节能工作措施摘要: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水资源的正常使用的难度在不断在增大。供水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各种设备也逐渐的向着复杂化、先进化发展。供水企业用电需求量较大,同时电量的浪费问题也十分突出,阻碍了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本文针对供电企业机电设备的节能措施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仅供参考。关键词:供水企业;机电设备;节能措施;分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供水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供水企业的机电设备的实际使用效率有所提升,各种规范和标准都有所更新。尤其是在节能层
2、面,为了进一步的提升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要对生产成本进行高效控制,提升机电设备的使用效率。供水企业主要业务就是自来水的输送,涉及到了电能、机械能以及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供水企业的电费占据了生产成本的很大比例,因此提升机电设备的电能利用率势在必行。不仅有效的控制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还为节能工作做出贡献。1供水企业的机电设备节能价值分析我国已经步入到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不仅有效的促进了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还很好的满足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需求。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有效的减少企业能源消耗是保证供水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另外,环境污染
3、越来越严重,提升供水企业的生产质量和效益已经已经成为企业所面临的重大议题。国内能源供给越来越紧张,供水企业要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分析讨论。降低机电设备的能源消耗,已经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1]。2供水企业机电设备的节能措施3学无止境2.1采用变频调速技术,提升节能效果。水泵的工作质量和供电稳定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使得水泵匀速转动就可以保证恒压供水,有效的提升了水泵的利用效率,进而达到节能任务。结合实际需求进行变频调速,实现供电量的灵活变化。变频调速是当前供水企业十分常见的节能方式,有助于技术水平的提升[2]。2.2监控供水改造。针对
4、实际的供水改造工程的监控管理,最核心的是对当前的泵站进行改进。对于区域范围内的加压状况进行高效控制,从而实现供水泵站的远程监控。通过对于工作循环、加压内容的灵活控制,在超出标准时自动报警,从而进一步提升数据的可靠性[3]。通过供水改造监控,不仅有效的提升了机电设备的运行效率,还更好的解决了群众用水困难的问题。2.3明确供水管网的服务压力。对于供水管网水资源的高效率的输送方式进行了分析,有利于明确供水管网的服务压力。电力资源的浪费使得管网服务压力不断增大,还增加了设备发生故障的风险。要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供水压力,满足用户需求的同
5、时尽可能的减少服务压力。2.4提升泵组的运行效率。城市建设过程中,供水大多数都采用的是泵站的方式。供水量会随着时间、气候等外界因素进行调整,对于泵站机组进行变更,确保正常供水。首先,选择合适的泵站机组。泵站的设计要能够满足最大用水量、最大水压需求,但从单一的角度进行泵站用水量的制定,就极易造成资源浪费情况。泵组电机的实际效率有所下降,影响了节能目的实现。电动机的运行在接近满负荷的效率最高,一旦负荷下降就会造成工作效率下降。从实际的泵站运行角度分析,针对泵站机组的运行状况进行讨论,在保证泵站高效率运行的基础上,对于管网压力进行更好的适应[
6、4]。其次,选择合适的水泵机组。供水企业的水泵用电量是占比最大的能源消耗环节,针对泵站机组的高效管理可以控制供水量和出水量,同时还可以依据出水量合理的配置水泵机组。通过规避运行消耗较大的范围,进一步的提升泵组的配置的合理性。另外,要避免频繁的开关水泵,减少水泵资源的浪费。最后,选择新型设备和技术,实现节能减耗的目标。针对泵站机组的性能指标的标定,及时的淘汰掉能耗过高的设备。结合企业的实际运行标准对于水泵机组组合进行调整,进一步提升水泵效率。对于设备进行合理的改造实现能源消耗的大幅度降低。3结束语综上所述,供水企业机电设备的节能措施分析十
7、分重要。明确供水企业机电设备技能的价值,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节能方案,不仅有效的控制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还为节能工作做出贡献。参考文献:3学无止境[1]陈礼洪,蒋柱武,程宏伟,等.二次供水变频水泵低效运行成因及其对策[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2,10(4):322-325.[2]王爽.小区供水方式经济运行办法的探讨[J].沈阳大学学报,2017(4):42-44.[3]李永华.居住小区供水方式的能耗与投资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63-65.[4]张志宏.供水
8、企业机电设备的节能措施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16):105-106.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