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784689
大小:1.62 MB
页数:19页
时间:2021-03-20
《太原民俗文化.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山西太原民俗文化太原人民风淳朴,“有尧舜遗风”,太原人勤俭善贾,“首重商,其次读书”,太原人敬重鬼神,乡里多佛殿神祠。太原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四时节庆,相互往来乃至于民间艺术,花样百出,讲究繁多,原始纯朴,回味无穷,它们共同构成了太原历史文化中最具特色、最具魅力的一部分。太原莲花落莲花落(也称为“莲花乐”)太原惟一的地方曲种,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流传于城市乡村,它那雅俗共赏、妙语珠连、脍炙人口的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的男女老少。四十年来,它不仅以浓郁的太原方言与传统的晋唐文化跻身于中华古老民族文
2、化的大花园中,而且其艺术奇葩的灿烂光彩再现了黄河文化雄浑古风。无独有偶,它的产生与发展与一位土生土长的太原传奇人物曹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莲花落的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来合辙入韵。表演之时,先扣大竹板,间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后,开始说唱,以唱为主,间以夹白,边唱边说,抑扬顿挫,尾音稍长。时下的太原莲花落,不仅有七件子伴奏,而且发展到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主要乐器有三弦、扬琴、二胡、木鱼等。当年的莲花落极不注重表演,仅是边说边唱。这是因其早年为街道表演的形式所决定。自从解放搬上舞台
3、后,已经注重于身段和动作的表演,与昔日不可同日而语。2010年,山西省太原市的“莲花落”,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原秧歌早期的太原秧歌是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地秧歌,载歌载舞,形式内容非常简单,多在节假日和祭祀的时候活动,而且只有男演员演唱或男扮女装表演,伴有简单的锣鼓。之后,大约发展到清代中期,太原秧歌由载歌载舞的地秧歌搬上了舞台。这个时期的剧目虽然简单,但已经有了生、旦、丑、末等行当。小店牺汤牺汤开始于周代,当时只限于贵族享用。北齐开始,大量的少数民族拥入晋阳,并带来大量的羊及饲养技术
4、,随着民族大融合的进一步深入,羊逐渐用于寻常百姓的怀念祖辈,盼望风调雨顺活动中。活动之后,全羊煮熟,连汤一起分给全村百姓享用小店牺汤最具特点的是伏天食用。一般地区羊肉是冬季食用佳品,用于驱寒和胃之用。它还有驱除瘟疫的作用。农田里的害虫闻到牺汤的味道后会熏倒,这也就是小店一带从未有过瘟疫流行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功能有和胃、健脾、美颜、美容、排毒等功效。常食用牺汤者,脾胃和健、面色红润、精力充沛,是不可多得的健身美食。傅山先生就是在小店牺汤的基础上研制成享誉全国的八珍汤的。小店牺汤晋祠庙会每年旧历的七月初二
5、,是晋祠古庙会的集会日子。晋祠古庙会,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历史上,古庙会的祭神活动形成了一种传统和惯例。每当七月初二前后,晋祠要唱几台晋剧,同时还有传统的民间社火活动。像背棍、铁棍、龙灯、旱船,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方圆数百里的百姓,聚集到这里,烧香拜佛、求神祈雨,以求丰收、安乐的年景。逐渐地,“七月初二”成了晋祠附近百姓一年一度的城乡物资交易大会。太原锣鼓太原锣鼓是流行在太原和晋中一带的一种锣鼓音乐,经常散见于农村、工厂演奏,是七种锣鼓曲牌套路的总称。曲牌有:“流水”、“一二五”等多种。“流水”,相传
6、,它始于公元947年,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妹妹所居住的太原南郊古寨村,据说,当年皇姑一出动,便用锣鼓迎送,演奏的曲调,就是传自今日的“流水”,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太原锣鼓的最大特色,在于两队摆开阵势,互相对抗。这种对抗的出现,常见于喜庆之日,两队互见于街头。每逢这种情况,双方互不相让,各显身手,一曲接一曲,一阵连一阵,一会儿急似一会儿,不争个山高水低,决不歇手。这种对台演奏,越打越来劲,越看越振奋,有时演奏长达五、六个小时而不肯罢休。每年的正月十五,太原市各城区都要组织锣鼓表演,太原锣鼓是太原社火
7、习俗的灵魂,为太原人所乐道。太原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传承极久的民间社火活动步入它有史来的黄金时代,先后在“首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开幕式和“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大显身手,声名远播,风靡全国,被誉为“中国第一鼓”。锣鼓队指挥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