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讲义第12章.doc

保护生物学讲义第12章.doc

ID:61462624

大小:1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2-02

保护生物学讲义第12章.doc_第1页
保护生物学讲义第12章.doc_第2页
保护生物学讲义第12章.doc_第3页
保护生物学讲义第12章.doc_第4页
保护生物学讲义第12章.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保护生物学讲义第12章.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十二章 生态恢复与重建生态恢复研究综述n恢复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国内外生态恢复研究特点•注重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和小气候变化研究,相对忽视动物、土壤生物研究•生态恢复生态效益评价研究多,生态恢复重建生态功能和结构综合评价少•新技术应用有待提高,定性和半定量多,缺少系统的、连续的、动态的定量研究未来恢复生态学研究趋势生态恢复理论研究三大理论基础与生态恢复n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恢复都要求对生态系统进行程度不

2、同的调控,目的是为了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恢复基本理论问题生态恢复原理及相关理论基础n限制因子原理n生态适宜性原理和生态位理论n生物群落演替理论n生物多样性原理n斑块-廊道-基底理论限制因子原理n生态因子概念¡ª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n生态因子一般特征¡ª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n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ª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任何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

3、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有时会出现多个因子起限制作用。n生物恢复工程与限制因子原理¡ª生态恢复工程是从多方面进行设计与改造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但必须找出该系统的关键因子,才能进行恢复工作。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n生态系统结构¡ª物种结构(种群数、量)、时空结构(空间层次、发展演替)、营养结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n合理的生态系统结构¡ª生物环境相互适应、系统综合功能、高效物流能流;n结构理论在恢复生态工程中的应用¡ª恢复工程应采用多种生物物种结合,实现物种之间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的流动。生态适宜

4、性原理和生态位理论n生态适宜性原理¡ª生物由于经过长期的与环境的协作进化,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生态上的依赖,其生长发育对环境产生了要求。如植物中有喜光、喜阴、喜湿植物等。生物群落演替理论n原生演替n次生演替n生态恢复工程¡ª在群落演替理论指导下,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技术手段,控制待恢复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和发展方向,恢复或重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使系统达到自维持状态。生物多样性原理n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层次;n生物多样性演化特征;n生物多样性格局。斑块-廊道-基底理论n概念¡ª斑块(空间单元)、廊道(线

5、状或带状结构)、基底(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n应用于恢复生态工程¡ª在大中尺度上,必须考虑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考虑生境的破碎化,恢复与保持景观的多样性和完整性。生态恢复技术n生态恢复工程中的规划技术(3S技术)RS--植被和土地利用分类植物的结构特征、生境特征及生物量生态干扰的范围、严重程度及频率生态系统中生理过程特征土地利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植被动态(包括群落演替)人为干扰和全球气候变化自然保护区的划分生态恢复工程技术n生态恢复工程中的规划技术(3S技术)GIS—运用系统工程和信

6、息科学的理论,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与遥感相结合,把遥感作为GIS的重要信息源,及时获取大量动态空间信息,以利于对恢复生态工程进行规划、监测和管理。生态恢复工程技术n生态恢复工程中的应用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p不同类型和程度的退化生态系统,其恢复方法亦不同。u土壤生态恢复工程技术:沙漠化土地、盐碱地、矿山开垦地、红壤酸土u退化及破坏植被的生态恢复重建工程技术u水土保持与小流域开发治理生态恢复工程u湖泊水体的生态恢复工程技术:工业废水的生态处理与恢复、生活污水的生态化处理、江河湖泊富营养化与生

7、态恢复、地下水污染处理与生态恢复影响生态恢复的因素n土壤;n植被发育;n传粉者群落;n种子传播;n草食动物;生态破坏与沙尘暴请思考:2005年,我国西北地区,包括北京在内大面积区域受到沙尘暴的严重影响甚至达到破坏的程度,这与生态环境哪些方面的变化相关?“三北”防护林体系n三北地区总面积约为3.85×108平方公里,该地区绝大部分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条件控制下,且由于人类长期开垦,森林覆盖率仅为4%。因而区内风沙、干旱、水土流失、盐碱化等生态灾难十分严重。n“三北”防护林体系主要是为了改善生态系统

8、,尤其是控制风沙和水土流失,以利于当地的农牧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这决定了该系统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即该系统不仅具有抗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还直接参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n工程第一期(1978~1985年),共完成人工造林6.055×106公顷,封山育林8.97×105公顷,飞播造林1.05×105公顷,四旁植树15亿株,使区内提高了1.9%,达到5.9%。由于工程主要目的在于快速恢复植被以挡风固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故在人工造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