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39150
大小:3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04
《承重墙与非承重墙装修注意事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承重墙与非承重墙装修注意事项 在业主入住时对自己的物业都有所了解,如果是砖混结构(6层左右以般都是该结构),则在装修时必须对结构了解,知道哪些是承重墙,哪些是普通墙,对承重墙,则有严格的规定,即不能改变其结构,而对普通墙也有一定的规定。最好在装修前业主将自己的装修方案(图纸)经物业管理部门审查后再进行施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装修中不能拆改承重墙,许多人都知道。但什么样的墙是承重墙,就没有多少人能说清楚了。 承重墙指支撑着上部楼层重量的墙体,在工程图上为黑色墙体,打掉会破坏整个建筑结构;非承重墙是指不支撑着上部楼
2、层重量的墙体,只起到把一个房间和另一个房间隔开的作用,在工程图上为中空墙体,有没有这堵墙对建筑结构没什么大的影响。 承重墙跟非承重墙是怎么区分的?非常简单,分三种情况: 1、框架结构; 如果你的房型是框架结构(一般工厂厂房和民用高层建筑采用),从理论上说你可以把所有的墙体都去除,因为所有的墙体都是空心砖,其主梁、圈梁都是现浇的,只有过梁是后浇的,但按照要求非特殊情况,后浇的过梁必须有一端在主体框架柱上生根,民用建筑也是一样。 2、主体框架; 圈梁采取实心砖支撑方式;现在的民用框架结构房,非特殊地理要求一般采取主体
3、框架结构,但在框架内圈梁采取实心砖支撑的方式,比如传统的24墙(墙厚24厘米,加上外面抹灰,约大于28厘米但一般小于30厘米),这部分墙体是不能拆除的,但你经济条件允许可以让土建工程师帮你解决采取加粗,加厚梁体的方式,这是可以的,但必须和原有圈梁生根,不能用预制板解决。如果是12墙,不管在那里你都可以拆除。 3、砖混结构; 如果是砖混结构,那你只能拆除12墙,24墙都不能动,因为即便进行土建改造,那也是不现实的,你必须从一楼开始重新进行浇筑主体,这只有在厂房改造中才采用。 但无论何种结构,你都可以在局部开门洞,门洞上
4、方采用加过梁的方式解决,也就是说,你可以加一个厚20厘米和墙体一样宽的,架在两端墙上的过梁,唯一区别,如果是砖混结构,你也就开一个100厘米的门洞;但如果是框架结构,你可以把墙全部打掉;如果是主体框架结构,但在框架内圈梁采取实心砖支撑的方式,那你只能开到150厘米,再大,就的考虑加一个30—50厘米的过梁。 也可以按如下方法鉴别是否是承重墙: 1、非承重墙都比较薄,一般在10厘米厚左右。 2、用手拍一拍,有清脆的大回声的,是轻体墙,而承重墙应该没什么太多的声音。 无论是何种墙体,您要对其改造之前,最好都取得物业的同
5、意,否则,很有可能因为违反物业的要求,而被扣掉物业押金。 注意电路 一般墙体中都带有电路管线,要注意不要野蛮施工,弄断电路。同时,在拆之前,也要对电路的改造方向详细考虑。毕竟,电路的改造可是工程造价中很有水份的一个部分哦,不想让装饰公司赚你太多钱的话,就一定要规划好。 砖混结构的墙体要看是不是承重墙的方法很多,查验图纸是最好的办法。 如果图纸查不到,拿锤子把墙面的粉灰层敲去点,如果里面砌的是空心砖,可以排除是承重墙。 如果里面砌的是实心砖,就要看墙的顶部是否是梁了。 如果没梁,肯定不能敲,因为上面有楼板。 如
6、果是剪力墙,也肯定不能敲。 如果梁有300~500高,而且楼上没住户的话,这面墙可以敲去。 如果有住户而且墙在你的户型中的话,顶多只能敲去1~1.5米。 如果这面墙是共用的就不能动。 如果有窗或者门,在保留过梁板的情况下,过梁板以下的可以敲去,但必须保留过梁板的两个柱子。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安全第一 现在很多人装修,都希望把小房间打通,以便重新调整室内间隔,扩大居室面积。不过不是任何墙身都可以拆除的,首先应了解什么是承重墙和非承重墙。房屋是由钢筋混凝土的柱梁框架组成,楼板由横直梁支撑,梁由柱支撑,柱由地基支撑
7、。这种结构,通常在屋内可见柱梁,在柱梁间的墙身多数用空心砖或普通块充塞,这种墙身一般是可以拆的,但最好不要轻易改墙体,因为并不是所有非承重墙都可以拆的,有些非承重墙也起一定承重作用。若非要拆改,也只有轻体结构墙,如轻钢龙骨、石膏板墙或水泥板轻体墙这种充当隔断的墙体才可以拆改。房屋不见柱梁,采用钢筋混凝土的墙身来承重,这种墙身一般较厚,这种墙绝对不能拆,拆了影响全楼安全。很多人不清楚自己的房子是什么结构,如果拆改墙体,一定要找有经验的装修公司来看一看,了解墙体结构再做决定,避免因随意拆改引发危险。 另外,有人在承重墙上开门
8、开窗,这样也会破坏墙体的承重,也是不允许的。 您如果在装修中要拆改屋中的墙壁,最好请建筑专业的人看一下,确定是否为承重墙后再施工。在施工之前,还要报物业管理部门备案,得到批准后方可施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