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永遇乐》(北师大).docx

【教学设计】《永遇乐》(北师大).docx

ID:61351769

大小:68.54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1-26

【教学设计】《永遇乐》(北师大).docx_第1页
【教学设计】《永遇乐》(北师大).docx_第2页
【教学设计】《永遇乐》(北师大).docx_第3页
【教学设计】《永遇乐》(北师大).docx_第4页
【教学设计】《永遇乐》(北师大).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永遇乐》(北师大).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昌三中黄莎◆教材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该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不仅体现了辛弃疾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2、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2、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3、诵读、背诵。【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这一诗的国度里,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块璀璨夺目、竞放异彩的瑰宝。同学们知道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两派,豪放派的开创者为北宋的苏轼,那么到了南宋是谁再举豪放之旗呢?对,是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豪放词风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二、简要介绍写作背景和辛弃疾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悲情的时代,是一个让英雄人物既流血又流泪的时代,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如众所周知的岳飞、文天祥等,其中还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汉族人民发起了抗金起义,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之后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

4、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的人,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更不会重视,让他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才得到了重用,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因为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江西隐居。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6岁的时候做的。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决定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辛弃疾也被任命为安抚使。但是之后,辛弃疾却已看出了这位大臣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是真的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

5、。因此辛弃疾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这首词就是作者对于此事情况的内心感受的表达。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三、学生初读,了解大意问1:作者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物?(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问2:由这些景物作者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孙权、刘裕。)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

6、故。四、带领同学朗读全文,正音正句注意: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作品豪放的词风及其爱国情怀。教师正音、正句,注意“佛bì狸祠”以及“封狼居胥”的句读。五、赏析:上片: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分两层。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1)提问: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

7、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2)那么,究竟作者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3)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4)“觅”字换成“见”

8、字好不好?为什么?(不好,“觅”字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崇敬、仰慕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