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31281
大小:55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1-04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化学能与电能》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以下我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一、说教材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2、“三维”目标的确定和依据(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②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
2、力及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②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重点、难点的确立重点:原电池的反应原理、构成条件。难点:原电池的原理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二、说教法1、实验探究法实验探究法教学是英国的阿姆斯特朗在卢梭和第斯多惠等前人的基础上将实验与
3、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基本思想,后经美国的施瓦布发展完善。本节课教学方法的选择意在落实新课改“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本节在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时,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表示为:反常的实验现象,提出疑问借助于物理仪器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师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得出结论在分析原电池的组成时,实验探究过程如下:提出问题,提供材料组织、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实验现象内化、抽象得出规律2、指导发现式本节课从科学
4、史的引入到实验探究,再到归纳整理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都是在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指导之下完成的,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排除失败和无效学习。本节课中原电池中的微观粒子(电子和离子)的运动状况作为难点,我借助两种手段来突破。一是利用灵敏电流计判断电子的运动方向,二是借助电脑动画模拟演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4三、说学法本节学法指导的重点是采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里既包括对学生观察实验的指导,又包括对实验方法的选择指导(对比实验)。本节课涉及生活中常用的电池,是学生熟悉的物品,容易激发
5、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学生已掌握氧化还原知识和金属活动性顺序,也具备基本的电学知识,为原电池原理的探究储备了必要的知识。这也符合新课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的基本理念。四、说教学过程基本流程:巩固提高图示引课创设问题情境翻开历史※重温历史(实验探究原电池原理)提炼归纳课堂小结Ⅰ引入课题根据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及火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分析火力发电体系中的各要素及其利弊。通过分析火力发电过程的能量形式多,转换多及能量损失较多,同时伴有严重的环境污染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中心意图:化学能直接
6、转变为电能。创设问题情境,如果你是科学工作者,你会怎样做来排除这些弊端?翻开历史的画卷,看一看前人是如何发现电流的?通过PPT演示1.奇妙的青蛙腿——伽伐尼电流 教师模拟演示重现历史过程。将具体物体抽象为化学实验装置,探究原电池原理。Ⅱ讲授新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原理。亲自感受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有电流产生→产生电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此时学生对反常的实验现象——铜片上产生气泡很感兴趣,在学生的这个兴奋点上我及时提问:气泡的成分可能是什么?为什么在铜片上析出?根据你所
7、了解的电学知识,你知道电子是怎样流动的吗?并借助于微机演示原电池原理的微观动画模拟。分析过程,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4继续提问,作为电池,有正极和负极之分,你如何判定装置中锌片和铜片哪个是负极、哪个是正极?经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判定方法有两种:1.根据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指针偏向哪一极,该极为正极,另外一极为负极。2.从电极材料,金属活泼性判断。相对活泼金属为负极,相对不活泼金属为正极。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得出原电池化学反应的本质。追加提问,究竟满足什么条件才能构成原电池呢?设置半开放性试验,所谓开放性
8、实验,是指教师提供必要的材料,由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既避免了学生做教师设计意图的机械操作者,也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的实验。注意指导学生如实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巧妙的利用对比实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