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994200
大小:15.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1-01-18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1、吃透教材掌握知识的系统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知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已学过的旧知识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只有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学时才能做到瞻前顾后,将前面的知识为后面的新知识做好铺垫、搭桥;学后面的知识又能有计划地复习和运用前面的知识。如果教师没有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学中就可能把完整的内容零敲碎打,分成许多部分独立地去教学。这样不仅教起来费劲,费时间,学生学起来也不好懂,难以记忆,而且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发展
2、学生的智力。如:单位“1”这个概念,不仅对分数的理解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而且在以后全部分数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因此,在学习分数乘法时,必须把这个关键的问题让学生彻底理解,这样,在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时,学生就不会感觉理解困难,很明显,单位“1”是贯穿分数、百分数这部分教材始终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因此,在分数部分教学一开始就要紧紧地抓住它,通过种种形式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单位“1”的意义。2、巧用画图,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授业和解惑,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学效果
3、的好坏,对疑难问题是否清楚,主要是看教师对知识是否能正确、深刻地理解了。例如:题目是“一个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棱长增加到6厘米,它的表面积增加了( )平方厘米。”有的学生选择24平方厘米,理由是棱长由4厘米扩大到6厘米,增加了2厘米,那么一个面便增加了2×2=4平方厘米,6个面4×6=24平方厘米,大家听了觉得对。接着有学生反驳说:“不对,应该选120平方厘米”。于是我问他:“你是怎么算得呢?”学生说:“6×6×6=216平方厘米,4×4×4=96平方厘米216-96=120平方厘米也就是先算出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的
4、表面积,再算出棱长4厘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然后再相减,所算出的差就是增加的面积。”学生说完,大家觉得也很有道理,但这道题只能有一个答案,哪个答案才对呢?于是我问学生:“为什么大家说得都挺有道理,答案却不一样呢?难道有两个答案吗?”学生一时说不出来,看着同学们一脸迷茫,于是我说:“下面,小组讨论一下,研究一下,这两种算法,哪一种才是合理的呢?”听了我的话,学生们开始讨论,讨论了一会儿也没有什么效果,于是我提醒大家,如果有困难,可以画画图试试,学生立刻顿悟,纷纷拿起笔画起图来,学生一画图,终于看出问题出在哪里?通过画图,学
5、生看出用2×2×6=24平方厘米这种方法是错误的,画图既使学生认识到第一种方法的错误,又使学生认识到画图在解决问题中所起到的作用。当我们用语言难以描述的时候,可以借助画图这一直观形象的语言进行说明。3、注重对孩子思维的训练。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具有抽象性、准确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基于这两个特点的理解,我觉得不管在什么情境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许多专家的讲座报告中也提到一堂课的评价标准,专家们都一致认为: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有效,关键看课堂教学中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
6、生的发展,学生是否有思维实质的参与。而我认为要达到以上说的效果,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更多的实践智慧,更高超的组织艺术,这样才能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去参与思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课时,我拿出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然后把一个橙子浸没在容器内的水中,要学生求出这个橙子的体积。学生兴趣很高,但一时又说不出答案,过了一会儿,有学生提出:虽然我们不能直接求出橙子的体积,但是我们可以先求出水的体积。只要把玻璃容器里水面上升的体积求出来,橙子的体积不就
7、求出了’’。这时,我问学生:“那水面上升的体积怎么求呢?”经过思考,有学生认为,可以先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再从玻璃容器内部量出长和宽后计算体积。正当学生为此感到高兴时,我又问:“那水面上升的高度怎么测呢?”有学生马上回答道:“先记录好原先玻璃容器里水面的高度,再测一下橙子放入后水面的高度,然后把这两个高度减一减即可。”通过上述教学,就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的欲望,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8、这个核心,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主导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师生之间的情意互动作用,做到理论和实践、教与学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