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822329
大小:275.91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12-20
《备战高考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备战高考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1.SO2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燃煤是产生SO2的主要原因。工业上有多种方法可以减少SO2的排放。(1)往煤中添加一些石灰石,可使燃煤过程中产生的SO2转化成硫酸钙。该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可用多种溶液做燃煤烟气中SO2的吸收液。①分别用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SO3溶液和NaOH溶液做吸收液,当生成等物质的量NaHSO时,两种吸收液体积比V(NaSO):
2、V(NaOH)=_________________。323②NaOH溶液吸收了足量的SO2后会失效,可将这种失效的溶液与一定量的石灰水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使NaOH溶液再生,再生过程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3)甲同学认为BaCl2溶液可以做2的吸收液。为此甲同学设计如下实验(夹持装置和SO加热装置略,气密性已检验)。反应开始后,A中Na23固体表面有气泡产生同时有白雾SO生成;B中有白色沉淀。甲同学认为B中白色沉淀是SO223,与BaCl溶液反应生成的BaSO所以BaCl2溶
3、液可做2SO吸收液。乙同学认为B中的白色沉淀是BaSO44的原因是:,产生BaSO①A中产生的白雾是浓硫酸的酸雾,进入B中与BaCI2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证明SO2与BaCl2溶液不能得到BaSO3沉淀,乙同学对甲同学的实验装置做了如下改动并实验(夹持装置和加热装置略,气密性已检验):反应开始后,A中Na2SO3固体表面有气泡产生同时有白雾生成;B、C试管中除了有气泡外,未见其它现象;D中红色褪
4、去。③试管B中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滴加浓硫酸之前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④通过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CaCO3高温1:22+-3-=CaSO32242+2SO+O2CaSO+2COCa+OH+HSO↓+HOA中产生的SO2与装置内空气中的2243O进入B中与BaCl溶液反应生成BaSO沉淀饱和NaHSO打开弹簧夹,通入N2223,一段时间后关闭弹簧夹SO与BaCl溶液
5、不能得到BaSO沉淀,不能用BaCl2溶液做吸收SO2的吸收液【解析】【分析】浓硫酸和亚硫酸钠固体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硫,由于反应放热,浓硫酸有可能挥发,进入B中,和BaCl2溶液反应生成BaSO4白色沉淀,不能确定B中产生的白色沉淀是硫酸和BaCl2反应产生的BaSO4还是二氧化硫和BaCl2反应生成的BaSO3,所以要先除去可能存在的硫酸,需要通过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既不吸收二氧化硫,又可以除去硫酸,然后再通入BaCl2溶液中,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BaCl2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硫,若不产生
6、白色沉淀,则证明BaCl2溶液不可以吸收二氧化硫,实验结果是除去了硫酸后BaCl2溶液中没有产生沉淀,所以得出结论:SO22溶液不能得到32与BaClBaSO沉淀,不能用BaCl溶液做吸收2SO的吸收液。【详解】(1)在高温下石灰石与SO2以及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钙和23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CO+2SO+O2CaSO+2CO。2242(2)①当生成等物质的量NaHSO3时,根据钠离子守恒可知需要亚硫酸钠和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2。由于二者的浓度相等,则需要的溶液体积之比是1:2。②要把亚硫酸
7、氢钠转化为氢氧化钠,需要加入氢氧化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2++OH-+-=CaSOHSO33↓+H2O。(3)②由于空气中含有氧气,因此另外一种可能是A中产生的SO2与装置内空气中的2O进入B中与BaCl24溶液反应生成BaSO沉淀。③为排除浓硫酸酸雾的影响,B中应该盛放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为防止空气中氧气的影响,滴加浓硫酸之前的操作是打开弹簧夹,通入N2,一段时间后关闭弹簧夹。④A中Na23B、C试管中除了有气泡外,未见其它SO固体表面有气泡产生同时有白雾生成;现象;D中红色褪去,说明有SO2产生
8、,所以结论是223沉SO与BaCl溶液不能得到BaSO淀,不能用BaCl2溶液做吸收2SO的吸收液。【点晴】解答综合性实验设计与评价题的基本流程原理→反应物质→仪器装置→现象→结论→作用意义→联想。具体分析为:(1)是根据什么性和原理的?的目的是什么?(2)所用各物名称、状、代替物(根据目的和相关的化学反原理,行全面的分析比和推理,并合理)。(3)有关装置:性能、使用方法、适用范、注意、是否有替代装置可用、器格等。(4)有关操作:技能、操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