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建筑装饰设计风格和文化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建筑装饰设计风格和文化探究 摘要:建筑装饰设计作为美化建筑及建筑空间的重要手段,能够实现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一个时代中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的特点,常反映出当前时代的文化特征与精髓。只有真正的从文化上下功夫,我国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才能够永葆活力和青春,成就一个时代的辉煌。本文主要从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文化的相互交融出发,来探讨风格与文化在建筑装饰设计中的渗透。 关键词:建筑;装饰设计;文化 中图分类号:TQ174.6+4文献标识码:A引言21世纪,人类迎来了经济、信息、科技和文化高度发达的兴旺时期,人们的物质和精
2、神生活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建筑装饰在安全、健康、舒适和美观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装饰设计的目标由单一的功能满足,上升至具备丰富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以满足以人为本、亦情亦理的现代居住环境的要求。人们希望建筑装饰以物质载体的形象充分反映特定活动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文化心理,以意义独特的文化形式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所以,探讨装饰设计中的文化内涵,关注建筑装饰的文化精神,对于提升装饰设计的文化品位,彰显建筑装饰的文化魅力,6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人与自然达成完美和谐。一、建筑装饰的文化内涵建筑装饰以承载人类社会活动的的基本物质文化形态
3、,渗透其中的活动精神、艺术和文化心理,构筑了整体的、复合的文化属性,并表现多层面的风格特征。因此,装饰文化涵盖内容极其广泛,主要有功能、科技、人文和价值等。1、建筑装饰的多义功能不同的功能类型赋予建筑装饰文化多元、多义的功能属性。大型标志建筑物具有相当的规模和专业性、国际性和观赏性;大型休闲娱乐型建筑以生活性和社会性以及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使用者参与的多元、自主选择性和灵活适用性为特征;而大学学院大型建筑则以使用目的的明确性、使用状态的稳定性、功能内容的专向性,实现其功能目的的主旨。2、建筑装饰的科技应用现代建筑装饰,特别是大型建筑常常
4、成为表现最新技术手段、显示强大科技能力的载体,结构工程、环境物理、行为心理、生态以及智能信息等诸多科学技术文化成果为大型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极大自由度和复合的技术支持,也充分地注解了大型建筑文化的物质属性。建筑装饰的功能复杂而又多变,室内装饰材料,设施设备,甚至装饰构件的更新换代也随着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更新周期日益缩短。因此人们对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的欣赏和追求,6也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改变。3、建筑装饰的人文性建筑装饰本身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其色彩、标志物、雕塑、壁画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简明、象征性的建筑语汇,都成为诠释人文精神、物化人文
5、思想的物质文化注解,使建筑文化表现出文化艺术与精神文明交融的整体景观。4、建筑装饰的价值性建筑装饰展示了所有者的经济实力、现代化程度和精神文明建设状况,作为人们社会活动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物质环境,具有协调身心健康、促进社会进步、弘扬人文精神、丰富人类文化生活、完善环境设施等多层面的价值,同时也将获得巨大的经济价值,为产业化和社会化提供了支持。二、建筑装饰设计与文化1、建筑装饰中材料的文化体现6拿我们国家传统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中常用的竹来说。千百年来,竹在中国的建筑装饰设计中随处可见,可以堪称为经典的装饰材料。凭借着其本身强壮的韧性
6、和高强度的支撑能力,它被运用到了生活中从厨具到家具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日常使用的竹制的筷子,北京郊区特有的用竹木搭建的别墅区等。在装饰中,通过竹子与竹子间时疏时密的交错感,可以形成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之间一种非常通透别致的感觉。这种设计如果用到建筑设计上,将会使得空间显现的尤其敞亮。在这种曲径通幽的竹香中,常常会使得建筑设计一定程度上萦绕有我国佛教独有禅味气息。加之自古以来,竹子就是一种积极向上,勇攀高峰的代表,曾是历代迁客骚人笔下炙手可热的焦点。伴随着绿意盎然,加工方便的美好形象,近几年来,环保的人文内涵在竹子的应用上得到集中的体现
7、,在世界各地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这种对于环境损害极小的材料无疑会更加受到消费者的热爱。2、建筑装饰中设计的文化体现6抛开建筑设计的用料,在建筑装饰设计本身的结构上,也常体现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例如深受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在建筑的设计布局上往往表现出对称分明,主次有别,尊卑有序的独树一帜的局面,而以老子为代表的无为的思想,则讲究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氛围,具体的外化表现在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的讲求自然和谐,保留缺憾,不刻意的追求与自然循规蹈矩的一面上,尤其是在京城独有的民居四合院中,在建筑设计中表现出具体构架与抽象思想空间变
8、换,内外交融,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伴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上常偏向于简约的设计手法,将禅宗的思维纳入其中,强调简约而不简单,在色彩的表象上以沉静色彩为主,让人们在平时建筑设计的影响下,吸收了以往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