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789348
大小:59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12-18
《IMDS提交程序步骤复习进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第四步:第五步:点击查找,选择外层料和内层料。注意重量,要存在误差。如:总重1g外层料0.62g内层料0.39g.另外误差5%是个定值填充就行。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第六步:第七步: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输入企业号或者企业名称点击查找第八步:日期格式最后两项2014-?-?绘制日期看图纸两个日期一样。第九步:选
2、择是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第十步:点击分析,查看错误。第十一步:点击发送一、孔子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正名中国礼制思想中关于名实关系的一个原则,最早由孔子提出。在孔子看来,他所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大乱时代。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正名。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至于正名的具体内
3、容,就是他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所规定的含义相符合。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孔子的“正名”思想还具有一定的认识论和逻辑学意义,他第一次提出了事物的名称、概念和实际事物应当相符的观点。忠恕春秋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论语·里仁》载曾子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南宋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论语集注》)孔子认为,“忠”
4、、“恕”相通而有别。“忠”要求积极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要求推己及人。《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即“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孔子又称为“能近取譬”(《论语·雍也》)。由人同此心此心出发,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施于己而不欲”,推知人亦不欲,故“亦勿施于人”。同样,我之所欲,推知人亦所欲,故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恕是实行“仁”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即“为仁之方”
5、。为后儒继承,成为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儒家倡导的一种宇宙观、方法论和道德境界。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义;庸,有平常、常道、用等义。最初由孔子作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提出来,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以“中庸”为最高的美德。要求“事举而中”,反对“过”和“不及”。子思作了发挥,不仅以“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释“中庸”,而且赋予“中庸”以“中和”新义,视之为天地万物的法则,并以此作为道德修养的要求,由此而提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主张。后儒释“中庸”多以此为据
6、。北宋程颢、程颐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遗书》卷七)南宋朱熹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中庸章句》)这些解释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孔子中庸思想的特点。文质中国哲学史的一对范畴。文指事物的形式表现;质指事物的内容、本质。《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谓朴实的内容乃是“礼”的根本,华丽的形式则是“礼”的表述。北宋程颐说:“质必有文,自然之理。必有对待,生生之本也,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有质则有文”(《二程集·粹言》
7、),说明事物的内容(质)和形式(文)是“必有对待”的关系。南宋朱熹也说:“凡物之理,必先有质而后有文,则质乃礼之本”(《四书章句集注》),强调内容决定形式。明末王夫之认为,“形者,言其规模仪象也,非谓质也”,“质日代而形如一”(《思问录·外篇》)。事物外部形体有时看不出明显的变化,而其质却不断变化。为仁由己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