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780274
大小:2.12 MB
页数:23页
时间:2020-12-18
《沧浪亭对联教学内容.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沧浪亭对联宋代名园沧浪亭的美在于借景,通过内外两道长廊,集园内古典建筑、红花绿树、碧水青山等自然景色融一体。沧浪亭石柱上的联语道出其中情趣: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情。清风明月这样悠然的自然景色原本就是无价的,可遇而不可求的,眼前的流水与远的山峦相映成趣,别有情趣。爱惜精神,留此身担当宇宙;蹉跎岁月,乘时光报答君亲。——佚名题沧浪亭沧浪亭共知心似水;安见我非鱼。——宋荦题沧浪亭小子听之,濯足濯缨皆自取;先生醉矣,一丘一壑亦陶然。——朱应镐题沧浪亭沧浪亭面水轩短艇得鱼撑月去;小轩临水为花开。——齐梅麓题沧浪亭面水轩上联谓,
2、渔父得鱼之后高兴地撑船而去,被搅碎的池中月也随之移动,写出了渔父的快乐自在。“短艇”,借喻撑船人。下联谓,“小轩”紧靠流水是因为欣赏纯洁坚韧的梅花,突出了作者与园主的风格。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此处指沧浪亭。联语化静为动,动中含情,写得雅逸潇洒。下联出自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诗。明道堂是园中最主要的建筑,面阔三间,为文人讲学之所,在假山古木掩映下,显示出庄严静穆的气氛。明道堂律吕调阳,四野桑麻歌乐利;明良熙绩,中天日月焕文章。——沈玉麟题沧浪亭明道堂渔笛好同听,羡诸君判牍余闲,清兴南楼追庚亮;尘缨聊一濯,拟明日剌船径去,
3、遥情沧海契成连。——郭柏荫题沧浪亭明道堂泉石憩名贤,伴具区烟水,林屋云峦,独向尘寰留胜迹;簿书逢假日,更解带乱耘,停车问俗,岂徒觞咏事清游。——张树声题沧浪亭明道堂百花潭烟水同清,年来画本重摹,香水因缘,合以少陵配长史;万里流风波太险,此处淄尘可濯,林泉自在,从知招隐胜游山。——薛时雨题沧浪亭明道堂此联是薛时雨在同治十二年(1873)沧浪亭重新修葺后所题。上联独辟蹊径,以杜甫诗意提领,并以唐·杜甫的草堂与宋·苏舜钦的沧浪亭相提并论,由此显示苏舜钦在宋代诗坛上的重要地位。下联转入所题景点沧浪亭上来,通过“流波太险”与“林泉自
4、在”的强烈对比,得出归隐林园,寄情山水胜过飘忽不定,浪迹四方的结论。碑石厅,为抱厦三间,内有刻石画像,以记载五百名贤的事迹。景行维贤,鉴观辨色;求古寻论,勒碑刻铭。——佚名题沧浪亭碑石厅石牌坊碑石厅石碑坊五百名贤祠五百名贤祠面宽五间,当中三间为堂。东、西边间为侧室。祠内壁上嵌有594方历代人物平雕石刻像,形成一处蔚为大观的肖像画廊,堪称姑苏一绝。百代集冠裳,铄古今,总不外纲常名教;三吴崇俎豆,维风励俗,岂徒在科第文章。——梁章钜孙子和茂才(义钧)合题沧浪亭五百名贤祠非关貌取前人,有德有言,千载风徽追石室;但觉神传阿堵,亦模
5、亦范,四时俎豆式金阊。——陶澍题沧浪亭千百年名世同堂,俎豆馨香,因果不因罗汉证;廿四史先贤合传,文章事业,英灵端自让王开。——薛时雨题沧浪亭五百名贤祠沧浪亭翠玲珑翠玲珑组,为一组连贯几间大小不一的房室,使整个小馆曲折幽雅,绿窗环绕,前后芭蕉掩映,风起竹动,有动中寓静,静中寓动的艺术美感。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何绍基题沧浪亭翠玲珑本联生动传神地刻划了沧浪亭内清幽的环境。构思奇巧,它把风中摇曳的修竹类比为长笛,又把流水喻作鸣琴。“风篁”、“流水”、“长笛”、“鸣琴”的描写,给读者以雅逸高古的审美情趣。且用词造句十分洗练,
6、富于想像。清香馆,在明道堂西首,是五间画廊形式的建筑。取李商隐诗“殷勤莫使清香远,牢合金鱼锁桂丛”句意为馆名。沧浪亭清香馆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蒋吟秋题沧浪亭清香馆沧浪亭仰止亭亭临流水地斯趣;室有幽兰人亦清。——佚名题沧浪亭仰止亭沧浪亭御碑亭御碑亭在假山西端。碑云:“曾记临吴十二年,文风人杰并堪传。予怀常念穷黎困,勉而勤箴官吏贤。”膏雨足时农户善;县花明处长富清。——康熙题沧浪亭御碑亭这是康熙帝南巡时书赠当时的江苏巡抚吴存礼一副对联,现在镌刻在沧浪亭的“御碑亭”内。县花,潘岳为河阳令时,县内遍植桃柳,春时满树
7、著花。庾信《枯树赋》:“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沧浪亭大云庵大云庵,据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诏以宝昙和尚居南禅集云寺,将妙隐、大云二庵合并。嘉靖年间郡守胡缵宗将妙隐庵改筑韩蕲王祠。后僧人文瑛复建沧浪亭,归有光作记,曰:“自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狼亭也。”乐备礼明贤圣业;水流山静智仁心。——陆陇其题沧浪亭大云庵中丞叫作沧浪主;相国呼为金石僧。——齐彦槐题沧浪亭大云庵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齐梅麓题沧浪亭大云庵上联赞亭之景美。下联颂
8、亭主之杰出。如何将前人成句加以衍化组成上联,又如何联系亭的历史撰成下联,做到既赞景又颂人,读此联可悟联语写作之法。六境画图中,此地尚分今月照;十年烽火后,名山重仰大名垂。——郭伯荫题沧浪亭大云庵徙倚水云乡,拜长史新祠,犹见羁臣留胜迹;品评风月价,吟庐陵旧什,恍闻孺子发青歌。——洪钧题沧浪亭商彝周鼎,汉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