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和调适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和调适

ID:6076244

大小:33.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1-02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和调适_第1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和调适_第2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和调适_第3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和调适_第4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和调适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和调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和调适  【摘要】就业是大学生面临的重大人生选择,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从而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心理问题调适的方法。【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适近年来,随着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经济形势的日益严峻,我国大学生就业矛盾日趋突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①。而据麦可思研究院调查显示:本科院校2012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5%

2、,比2011届(90.8%)略有上升,调查显示,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2012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2012届同期12个百分点②。而如果大学生没有健康的就业观念,势必导致就业更加困难,就业困难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研究大学生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并提出调适就业心理障碍的方法,对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和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误区11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单纯的校园内,缺乏社会生活经历和实践经验,择业时难免会出

3、现一些认识或取向上的偏差,形成一定的心理误区。这主要表现为:1、对工作地点和工作环境要求过高很多大学生向往沿海和中心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认为拿着高学历回地方工作是浪费、有损面子,部分大学生宁愿等待也不愿与其他地区单位签约,结果,“高不成,低不就”,最终失去就业机会。2、对薪资的期望值过高部分大学生受社会世俗观念等消极思想的影响,择业价值观扭曲,不顾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自身技能,盲目追寻那些收入丰厚、薪资高的热门职业。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首先关注的是薪资的多少,很少涉及专业问题。3、择业态度消极,依赖性强部分大学生认为择业是父母的事情,要靠关系、靠金钱

4、帮助。他们不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努力上,而是依赖父母、朋友、托关系。实际上,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很看重大学生的真才实学,没有实际能力是不能经受住考验的。4、过高的估价自己,自以为是11很多大学生自恃出身高校,就骄傲自满,以为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可以平步青云,择业时更是盲目乐观,自认为高人一等,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结果在用人单位面前也摆出一副高姿态,因为一点小事就与用人单位闹翻,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具体分析(一)认知心理问题1、自我认知不准确(1)自卑心理。自卑是指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低估与否定,认为自己事事、处处不如别人。对于即将踏入社会

5、的大学生来说,本应朝气蓬勃,斗志高昂。然而面对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应聘受挫后,一些毕业生却对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产生了质疑,他们不敢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更不敢在单面时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这种自卑心理使得他们不仅不能在面试官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和长处,更无法引起面试官的兴趣,故而就业机会也就与其失之交臂。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和女大学生,这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尤为严重。(2)自负心理。自负与自卑相对,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缺乏客观的分析与和评价,自以为了不起,自我评价过高,以至于盲目自信,甚至是狂妄。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优秀,专业需求旺,因而盲目乐观,对

6、自己的职业定位要求颇高,使自己的求职目标与现实产生极大反差。这种不切实际、缺乏自知之明的心理,使很多大学生失去许多本可以争取的就业机会。2、对外部环境认知不准确11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大学生就业选择面变得更广,他们可以有更多和更好的机会去选择自己的职业。但是许多大学生对社会需求分析不透彻,对就业环境估计不足,浪费了很多就业机会。他们有的面对多个选择迟迟不作决定,致使信息利用率低下,同时浪费了其他学生的就业机会;有的学生随意违约,严重损坏了应届毕业生的信用,导致很多用人单位不敢与刚毕业的大学生签约。大学生对外围环境认知不准确是很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

7、找不到称心工作的原因之一。(二)社会心理问题1、嫉妒心理所谓嫉妒,是指人们在竞争过程中,对于优胜者或者潜在优胜者生产的一种不满、恼怒,甚至是敌视心理状态。有些毕业生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先是羡慕,后不甘心,甚至采取背后拆台等极端手段,严重影响人际关系,以致影响自身发展和择业的顺利进行。2、攀比心理11作为一个“社会人”,人与人的对比在所难免,在就业中,每个人受其自身性格、能力,以及家世背景的影响,其就业目标和择业机会也会有所不同,然而某些学生和家长却忽视了这些差别,盲目与他人进行攀比。其攀比大致可归结为三类:一是与本校本专业的同学比,认为自己不

8、能比别人差;二是与年龄相仿的亲戚和原来同学比;三是应聘成功后“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肯轻易签约,期待更好的岗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