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738428
大小:109.6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20-12-12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1).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1)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歌,回答。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李白楼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好月来。云下桶,天上接行杯③。醉后凉起,吹人舞袖回。【注】①此当是唐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登岳阳楼而作。②迥:。③行杯:杯而。代文人写下多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世佳作。范仲淹著有《岳阳楼》,孟浩然作了《望洞庭湖丞相》,李白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仔比三篇作品,完成下表。作品洞庭湖的景象景物描写的作用《岳阳楼》(范仲淹)霪雨
2、霏霏,月不开⋯⋯春和景明,波不惊①________⋯⋯《望洞庭湖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②________气蒸云梦,波撼岳阳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岳阳尽,川迥洞庭开。③________【答案】通比,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而,后天下之而”的国民情。;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人希望九予以援引之意。;人流放以后的喜悦心情。(以忘的适达的襟)【解析】【分析】①《岳阳楼》通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
3、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而,后天下之而”的国民情。②“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波撼岳阳城。”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景象和湖波的声。面洞庭湖,要渡去却没有舟楫,暗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写景入抒情,生出求荐之意。③《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合“此当是唐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登岳阳楼而作。”分析“楼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登上岳阳楼尽四周光,江水通向开的洞庭。表达了人流放以后的喜悦心情。故答案:①通比,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
4、天下之而,后天下之而”的国民情。②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人希望九予以援引之意。③人流放以后的喜悦心情。(以忘的适达的襟)【点】本考分析歌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都是了表达思想感情,因此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小题。北陂杏花①王安石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注】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②陂:池。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一说“
5、北陂”是地名,在江宁。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1)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2)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花影相映、鲜艳绚丽的形象。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2)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托物言志)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解析】【分析】(1)首先要读懂诗句
6、的大意。诗题“北陂杏花”点明了诗歌的题材,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所咏之物是“杏花”,所处环境是“北陂”。首句先写晶莹清澈、清雅可人的“一陂春水”,突出杏花生长的环境的清丽、洁净,烘托出傍水而开的杏花雅致清艳俏丽之美,“一陂春水”环绕着盛开的杏花,杏花与环境互相映衬,相得益彰。颔联从“杏花”与杏花在水中的倒影两个不同角度,用“妖娆”来状写杏花的鲜艳绚丽。水中倒影荡漾,岸上的杏花绚丽繁茂,共同妖娆于大自然的山水间,花与影相互映衬,相映生辉。此时大地还是一片萧索,只有这杏花的形和影傲然开放在天地之间,从而昭示了春天的
7、到来及其美丽,饱含着浓郁的春意。(2)“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可看出诗人不仅仅是在赞颂杏花,主要是借杏花表达诗人的感情:要保持自己如北陂杏花那样像雪一样纯洁美好的品性,决不成为任人碾压的尘土。依据步骤,形成的答案:通过对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花这一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抒发了作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故答案为:⑴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花影相映、鲜艳绚丽的形象。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
8、浓郁的春意;⑵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托物言志)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点评】本题是考查诗歌形象。①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③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