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72098
大小:35.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1-02
《在高职院校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在高职院校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学 [摘要]文章谈了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着重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研究的意识;在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利用简单的数学建模开展研究性学习四个方面谈了教学改革思路,以此促使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加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志趣、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创造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志趣、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问题意识;问题情境;数学建模【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
2、013)03-71-4上海市教科院著名数学教育专家顾泠沅教授在与上海高校的教授座谈时指出:现在创造性的学生寥寥无几,要反思基础教育。现实中死板的记忆、机械的训练,损害了我们生动活泼的学习。12顾老认为,现在的学习确实需要有重大的变革。现在机械性的记忆已经充满了我们中、小学校,机械性训练已经有“成熟”的一套方法,但在创造方面的问题很大。现在我们很少培养学生自己在问题情境中判断、思考、得出结论的能力,因此,具有创造性的大学生太少了,以至于我们的大学数学教授提出了“有创造性的大学生到哪里去了”的疑问。一些发达国家,在教学中都把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育政策上
3、规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的工作是令人瞩目的。他在总结一生工作时说:“我在学校里工作了近35年,直到20年前我才明白,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儿童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儿童变得更聪明。”为此,他认为“教会学生思考”应该是学校的“首要任务”。他认为那种光靠教师“讲深讲透”地把知识“喂孩子”的方法会把学生教蠢。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生涯中,热情宣传“研究性教学法”的教育思想。我院基础部组织“有才你就来”创新创造竞赛中的数学建模等数学竞赛中,学生的参与热情比上课的热情高出许多,除参赛选手外大多数学生参与了赛前辅导;另外,在对《数学》学习的
4、调查中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渴望研究性的学习。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可行的,有学生的迫切愿望作基础。同时,也是必要的,因为高职院校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研究性教学正好能达到这个目的。12研究性学习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来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
5、,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从而使学习和研究统一。高职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有一定技能的专业人才。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普遍存在着数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数学理解能力较差、缺乏足够学习兴趣等特点,他们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轻视数学基础课的学习。如何根据高职《数学》本身的专业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改变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呢?我认为在高职《数学》中选择学生感兴趣,比较简单容易操作,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内容作为研究性问题,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注
6、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2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科学研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搞学术研究的,一方面有人一辈子找不到合适的课题,另一方面每天都有新的发现。这里关键在于能不能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问题意识,另辟蹊经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并不需要培养。孩子刚刚勉强学会走路,就试图摆脱成人的束缚,离开成人认为天经地义的、习
7、惯了大马路,去到泥塘、石子、杂草丛生的不是路的路上去。说它不是路,那是从成人的眼光看的,说它是路,那是从孩子的眼光看的。孩子们本来并没有路的概念,那是因为家长的反复教导和强迫,孩子才放弃了每次不一样的路,走上了大家公认的马路。一旦走上了公认的马路,就再也不去探寻泥塘、石子、杂草丛生之地的乐趣和新奇了。当小孩开始学会说话后,说得最多的就是问题:“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无穷无尽的问题。当你回答了他的问题,他接下来就是新问题——“为什么?”12进入学校以后,偏重知识性的教学,成为“去问题”的教育。所有孩子第一天走进学校的时候,都是兴高采烈的,都是充满了奇思异想的。每个孩
8、子走进学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