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688259
大小:13.2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12-09
《高一作文叙事家乡的路1500字.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一作文叙事家乡的路_1500字 关于路,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堪比经典:“世上本没有路,因为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人的一生始终在路上,走路是人的本能,但却是每一个人一生的课题,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 少小离家,白发上头,但无论如何也忘不了家乡的那条路,这是一条让我一辈子连着家乡的路。 家乡深处高山,祖辈留下的那些年代久远的房子,成为我的摇篮,从小就穿行在这屋檐下的弄堂,多少年不变的弄堂,恐怕也是我最早开始学着走路的地方。我家住的那个大院子,祖辈留下来的那些小弄堂,成为一条路,那也是极为讲究,由乡规民俗
2、约成的,不会有人去违背。家乡的房子大多是有弄堂相连着,这些弄堂就是大家每天需要走上几次的路。一条长长的小弄堂会从几户人家门口过,不管是谁家,都不会放置影响行走的物品,大家都知道,要让邻居有路可走,那也是方便自己的。在农村,邻居不和吵架是常事,有些因为两家养的鸡或狗咬来咬去打架,也会导致邻居间吵架。有些,因为吵架,在自家门前放置什么东西,不让人家走路,两家人处理不好时,村干部就会出面,放置物品挡路的,必定受到批评。村干部总是会说:无论怎么样,路还是要让人家走的。 田间地头,也会有错纵复杂的小路,虽说是小路
3、,那也是有很多道道可以讲的。在乡下,尽管土地空旷,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路是走出来的,那是万万不可的,那些久远的规矩,大家同样会去遵守。分田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连成片的土地被分割,除了个别农户外,大多的农户进出,会经过别人家的田地。从哪儿走,需要想清楚的,如果是开辟一条新路,那更是有讲究的。路,有些只是三五步之远。路,只是田埂地坎罢了。农民没太多的知识,也不懂得太多的法,但他们心里清楚,这路应该怎么走。朴素的农民,自会有朴质的道理,因为他们生活的这块土地上,让他们懂得这路该怎么走。如果有些想抄近路走一下,
4、那是一定会与人家打个招呼的。这大概就是农民心目中那条朴素的路。 在家乡那个不大的村子里,路很短,却很多,每家每户需要进出,每个人需要走动,路是不能少的。在那个“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需要“改造”的年代里,这些路都会是这些人的劳动场所。后来,这些人没有了那顶帽子,一些上了年纪的,都会去清扫,去整理。在农村,修桥铺路是善事。活着的时候多做些善事,死后可以进天堂。这样说来,曾经的“五类分子”进天堂的可能性远远高于“成分”好的人。 家乡群山怀抱,出来到县城,有15公里的路程,那些路,年代久远,都是由青石
5、材铺成,许多地方,是用小石子精心铺成的。路的形成年代,已是无从考证。人已故去,路依然是路,只是有些破碎。途中,还建有供人们歇息的凉亭。随着公路的开通,这些路杂草横生,已不太有人去走,路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这倒是让鲁迅先生说对了,没人走,路也不见了。 高山向下,路也是一直下坡,这下坡路却是直达外面广阔无垠的天地,村子里,多少年来,也不知有多少人想一路下坡,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沿着这条路,会让大山里每一个人的心飞扬,会让每一个人去拥抱自己的愿望。 走出大山并不会太难,要走好大山外面的路,却是很
6、难。大山里的路虽不那么平坦,但走起来,并不会太费劲,因为熟悉了。大山外面的路,虽是那么的平坦而宽阔,但走起来让人感到吃力,因为每一步路都是新的。 曾经的我,就是在那阵阵锣鼓声中,胸戴大红花,身穿绿军装,在乡亲们的簇拥下,带着家乡人的嘱托,沿着这条青石板铺就的路,走出这座大山,对我来说,这是一条充满希望的路,一条改变人生命运的路。顺着这条路走来,带着一生不变的乡音,伴随着一生不变的乡愁,承载着山里人稳健的脚步,多少年来,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从走出大山那天起,家乡的路,已成为心中的记忆。离开大山
7、,一路走来,并没有太多的风风雨雨,但也是小心行走的,总是担心着哪一天走错了路。走路,简单而且原始,也是一个人最长久、最复杂、最难以抉择的事情。走好第一步,走好每一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一生的修炼。 人生的路,我们一起走过,只是能够留在记忆里的太少。每个人的脚下都有一条路,人的一生,始终在路上。有些路很长,一辈子也走不完,有些路很短,短得只一步之遥;有些路是踏着前人的脚印前行的,有些路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有些路一直在心里,永远不会抹去,有些路就在脚下,边走边遗忘。无论是走什么样的路,有一点是相同
8、的,那就是必须脚踏实地,接地气才能走远,用自己坚实的脚步去走完全程,去丈量自己的人生。要到达彼岸,只能一步步去走,不会有什么捷径,不管路上遭遇到什么,不管是不是能够到达目的地,每一步路都是我们人生的凝结,每一个人只有不忘初心,步步有声,声声有印,才能走得更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