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和波德莱尔美学观比较

荀子和波德莱尔美学观比较

ID:6049053

大小:3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1-01

荀子和波德莱尔美学观比较_第1页
荀子和波德莱尔美学观比较_第2页
荀子和波德莱尔美学观比较_第3页
荀子和波德莱尔美学观比较_第4页
荀子和波德莱尔美学观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荀子和波德莱尔美学观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荀子和波德莱尔美学观比较  摘要:荀子强调人性本恶,以“性恶说”为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提出“化性起伪”的美;波德莱尔同样提倡人性本恶,提出了一种以丑为美、为恶为美的美学理念,并在文学作品中予以实践。两人跨越时空,在“美丑”、“自然”、“音乐”等美学概念上,碰撞出火花,显示了传统儒家美学与现代审丑美学的差异。关键词:荀子波德莱尔化性起伪为恶为美人性论问题一直是东西方哲学的基本论题,如果以善恶为标准进行划分,有性善说、性恶说、善恶兼有等观点。荀子开创性地提出“性恶论”,并以“性恶说”作为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无独有偶,夏尔·波德莱尔提倡人性本恶,颠覆西方传统的性恶说,提出一种以丑为美、为恶

2、为美的美学理念,并在《恶之花》、《巴黎的忧郁》等文学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战国时中国的荀子和19世纪法国的夏尔·波德莱尔超越时空,以“人性恶”为基点阐述了特点分明的美学思想,本文尝试以“美丑”、“音乐”、“自然”等美学概念为切入点,对他们的美学观进行比较。一、化性起伪与为恶为美9荀子的美学理论源于“性恶说”,其重要原则是“性伪之分”,其核心思想是“化性起伪”的美①。荀子十分强调人性本恶,在《性恶》篇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明确表明主张人性本恶的立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②。人性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③,并进一步指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

3、亡焉;生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④。从自然本性说,人性是不美的,人性天生不美,但并不意味着人因此拒绝美。因为人性本恶,人本能地希望摆脱这种“恶”的生存处境,追求向善向美的人生境界,这种追求过程就是“化性起伪”。荀子最早提出“化性起伪”这一命题,并运用于美学思想的阐述中。9波德莱尔信奉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人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恶,“恶不劳而成,是前定的;善则是某种艺术的产物”。人原有罪,人性本恶,而罪恶的社会又加剧人性之恶。他宣称作品中“恶”是最大的主题,《恶之花》是“一本表现在恶中骚动的书”。然而,他描写恶,并非赞

4、美恶,而是为了从恶中挖掘出美,使世间丑恶的东西变成美的艺术品,因此他的美学理念是以丑为美、为恶为美,这是完全违背于西方传统文化的美学理念。波德莱尔是第一个正视恶,并把恶的东西作为审美对象引入文学中的,他甚至宣称“我觉得,从恶中提出美,对我乃是愉快的事情”。波德莱尔认为人性本恶,自然是丑恶的,世界是邪恶的,因而文学作品应该写丑,从而发掘“恶中之美”。通过“恶”发掘“美”,是其美学理念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体现了一种“寓美于丑”的美学观。荀子在“人性恶”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化性起伪”的美。这里荀子所谓的“伪”,文化视野很狭窄,不是泛指人的一切社会实践,而主要指人的道德伦理实践,所谓“伪者,

5、文理隆盛者也”⑤。荀子认为“无伪则性不能自美”⑥,经过“文理隆盛”这个过程得到的美,在本质上是一种善。所以“化性起伪”是善,也就是美,是精神道德意义上的一种“心灵美”。因此,荀子的美学思想以“化性起伪”为基础,内容多广,延续了儒家美学的人格修养思路,注重美善合一,忽略真的方面。9然而在波德莱尔看来,美和善没有什么关系,美往往蕴含在善的对立面——恶的里面,他曾赞誉戈蒂耶说:当一个丑陋的东西出现在眼前时,他依然懂得如何从中发掘出一种神秘的美;他自己也通过《恶之花》等诗文作品实现了“恶是文学的表现”的审美理想。另一方面,波德莱尔认为真实是人和艺术的本质,他认为自然丑恶,社会可恶,善和高贵的

6、东西往往是人为的、虚假的。他从真实的原则出发,对真善美统一的美学理念进行了批判。他说:“那个真善美不可分离的著名理论不过是现代哲学胡说的臆造罢了(真是一种奇怪的传染病,大家都用莫名其妙的语言说明那些荒唐的念头!)”⑦。二、乐以道乐与乐是形式荀子认为“恶”是人的自然本性,但是“恶”并没有阻碍音乐产生与发挥功用,恰恰因为“人性本恶”,那些雅乐、颂乐才能发挥美善人格的功用。荀子在《乐论》中系统阐述了音乐的产生、文化审美和社会功用等问题,他说“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⑧。音乐是改造人心的良方,用音乐配合教化的施行,通过个体情感的宣泄

7、,达到治疗“人性本恶”的目的。荀子提倡“雅乐”,认为人们在典雅静穆的音乐声中,不知不觉把遵守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内化为一种个体的道德情操和审美体验⑨。音乐的创作与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道德的善化活动,并最终落实到道德教化这一目的上。荀子继承了中国文化礼乐结合的传统,提出善乐一体的美学观念,将艺术审美问题归结为道德问题,体现了儒家普遍的音乐美学观:对音乐价值的评判不是只有艺术标准,还有道德标准,甚至以主道德标准为主⑩。这些都表明在战国时期,包括荀子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