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45583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1-01
《玉米常见病害发生和防治方法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玉米常见病害发生和防治方法探究 摘要:玉米是我国盛产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它的增产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由于玉米在种植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病害,导致玉米产量减少,所以必须采取措施对玉米病害进行防治,避免病害的发生。本文从玉米常见病害的发生原因入手,对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几种病害现象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供同行参考。关键词:玉米;常见病害;发生原因;防止方法;探析做好玉米常见病害的防治对提高玉米产量,实现玉米优质栽培有着重要意义。结合我国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实际,发现玉米发育过程中发生病害的种类很多,常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病毒病和青枯病等等。这些病
2、害发生以后,或多或少都会对玉米植株的生长质量产生影响,进而导致玉米减产,极不利于我国玉米种植事业的发展。所以在实际种植中,为了提高玉米产量,保证玉米植株生长发育的良好性,就必须加强管理,全面做好病害防治。一、玉米的常见病害及其发生原因6前言中提到,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大斑病、小斑病、病毒病、青枯病等几种常见病害都会对玉米的生长质量造成影响,进而降低玉米的产量。下面,笔者对这几种常见病害的症状以及病害发生原因作详细论述。1、玉米大斑病(1)症状玉米发生大斑病之后,整个玉米植株的症状会呈现为:玉米叶片首当其冲,紧接着蔓延到玉米植株的叶鞘和包叶。田间玉米发病时受到威胁的首先是玉米植株的下部叶片
3、,然后依次向上蔓延、发展。发病初期,玉米植株叶片表面会出现青灰色的斑点,时间久了后会斑点会沿着叶脉逐渐向叶片两端扩展,然后斑点的颜色加深,逐渐变为黄褐色或边缘褐色,且大小不一致的梭形病斑。玉米大斑病发展到发病后期,植株叶片上的存在的病斑会开始出现裂纹,等到叶片上病斑斑点增多,连接成片时,玉米叶片就会变黄,然后枯死。(2)发病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本文中所提到的发病规律主要是指病害症状的发生原因。鉴于玉米大斑病的病原体是大斑凸脐蠕孢,隶属于是半知菌亚门真菌类,当环境温度达到18℃以上,但小于22℃以下时,该类真菌就会发生作用。如果碰上阴雨天气,大斑病病原菌就会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快速生长,不断
4、蔓延,导致玉米发病加重。2、玉米小斑病(1)症状6玉米小斑病与大斑病病害的症状有所不同,大斑病症状只会在玉米植株的叶片上体现,而小斑病病害症状则可以在玉米的叶片、茎、穗、籽等部位同时体现。且病斑形状大多为椭圆形,少部分为长发型、纺锤形;斑点颜色多呈黄褐色或灰褐色。(2)发病规律玉米小斑病的病原体为玉蜀黍平凹脐蠕孢,同样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与大斑病发病规律不同的是,只有当温度条件达到25℃,甚至高于25℃,碰上阴雨天气时,该病害才会发生。3、玉米病毒病(1)症状玉米病毒病主要有玉米矮花叶病和玉米粗缩病。玉米矮花叶病在整个玉米生育期都能感病,从出苗至七叶期为易感染期。苗期自心叶基部出现褪绿
5、条点状花叶,逐渐扩展到全叶,叶肉组织失绿变黄,形成明显的黄绿相间条纹症状。重病株不能抽雄结穗或提前枯死。玉米粗缩病的典型症状是植株矮化,被侵染玉米呈暗绿色,叶肉粗厚僵直,呈弓状弯曲。叶背面、叶鞘和苞叶的叶脉上发生隆起的短条纹,病株高度不到健株的一半,不能抽雄结穗。(2)发病规律6玉米矮花叶病可以汁液摩擦接种。主要由蚜虫传播,蚜虫除传播病毒外,对玉米的危害亦很严重。蚜虫刺吸的同时吐出一种唾液,影响生长和扬花授粉,造成空苞和秃顶。玉米粗缩病毒主要由灰飞虱传播,为持久性传毒。4、玉米青枯病(1)症状玉米青枯病主要发生在灌浆末期,是一种暴发性、毁灭性病害,易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玉米灌浆末期常表
6、现为突然青枯萎蔫,整株叶片呈水烫状干枯褪色;果穗下垂,苞叶枯死;茎基部初为水浸状,后逐渐变为淡褐色,手握有空心感,常导致倒伏。(2)发病规律。由镰刀菌、腐霉菌侵染引起。灌浆至乳熟期的大雨,对病害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土壤含水量高是青枯病发生的重要条件。二、防治方法1、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方法通常来说,选用抗病玉米品种是防治玉米大斑病的一个最佳途径,可以从源头上杜绝玉米发生大斑病病害;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农业措施,如轮作倒茬深翻、清除玉玉米田间病残体、在玉米大斑病发病初期就打掉患病的叶片、加大肥水管理力度等;或者在玉米植株上喷洒农药,利用药剂作用来达到防治的目的。2、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方法6玉米小
7、斑病的防治也可以从抗病品种入手,选择采用合适的玉米抗小斑病品种,从源头上杜绝玉米小斑病病害发生的可能性。在小斑病病害严重地区,可以选择采用既可抗大斑病病害,又可抗小斑病病害的玉米抗病自交系、杂交系品种。此外,还要注意及时清除玉米田间所存在的残留病株体,然后对土地进行深耕翻作,将田间的患病植株捣碎,、待其腐烂后作田间肥料使用。第三,摘除病株底叶,减少田间病菌浸染,减轻发病。据调查,摘除病株下部病叶,防治效果达50%左右,可增产l成以上。摘除病株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