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

ID:6037500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31

水稻稻瘟病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_第1页
水稻稻瘟病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_第2页
水稻稻瘟病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_第3页
水稻稻瘟病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_第4页
水稻稻瘟病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稻稻瘟病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水稻稻瘟病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  摘要介绍水稻稻瘟病的危害症状、病原微生物、发病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以为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提供参考。关键词稻瘟病;危害症状;发病因素;防治技术中图分类号S435.1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4-0147-01稻瘟病在1967年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就有记载,随后在日本(1704年)、意大利(1839年)等国家著作中有描述或记载,其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分布广泛,世界上种植水稻的国家几乎都有记录。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病害流行地区,一般减产10%~20%,发生严重的可达40%~50%

2、,甚至绝收[1]。近年来,此病在沿淮地区发生呈逐年上升之势,在不少地方造成较大损失,成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生产和农民收入,正确认识和防治稻瘟病,具有重大意义。1稻瘟病危害症状5稻瘟病在水稻的各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分为5种类型: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但无论在哪个部位发生,其主要危害特点是病斑具有明显的褐色边缘,中央灰白色,遇潮湿条件,病部生灰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2]。其中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1.1叶瘟在水稻三叶期至穗期发生,以秧苗分蘖期至拔节期为盛期。根据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大小、形

3、状和色泽表现不同,主要分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褐点型。①慢性型:典型症状为病斑梭形,最外层为黄色晕圈(中毒部),内圈为褐色(坏死部),中央灰白色(崩溃部),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边为褐色长条状,呈坏死线。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霉层。“三部一线”为慢性病斑的主要特征;②急性型:病斑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不规则圆形或近圆形,叶片两面都能产生白色霉层。多为感病品种、环境条件特别适合、或氮肥过多情况下产生。急性型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稻瘟病大规模流行的先兆;③白点型:病斑呈白色近圆形或短梭形小白点。在显症阶段,遇到不利于病菌生长的气候条件时通常发生白点型

4、病斑,气候条件继续不适时,可转为慢性型;在短期内转适时,可转为急性型;④褐点型:病斑呈褐色小斑点,位于两脉之间。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下部老叶(品种抗性标志),不产生分生孢子[3]。1.2穗颈瘟5发生于主穗梗至第1枝梗分枝的穗颈部。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展呈褐色或墨绿色。发病早的多形成白穗,发病迟的瘪粒增加,粒重降低,影响米质。枝梗、穗轴也可发病,症状与穗茎发病相似。湿度大时,以上部位都可产生灰色霉层。2发病病原物无性态:灰梨孢(Pyriculariagrisea),半知菌类梨孢霉。有性态:灰色大角间座壳菌(Magnaporthegrise

5、a),子囊菌亚门大角间座壳属,至今在自然界尚未发现有性世代,仅在实验室发生有性阶段。2.1形态特征分子孢子梗单生或束生,不分支,顶端陆续产生分生孢子;孢子梗顶端膝状弯曲,有孢子痕;分生孢子洋梨形或倒棍棒形,有2个隔膜,顶端钝尖,基部钝圆,并有脚胞;孢子萌发时两端可产生芽管,顶端形成附着胞。2.2生理分化稻瘟病菌易发生变异,表现在培养性状、生理特性、对杀菌剂的抗性、对水稻品种的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多个差异明显的生理小种,主要受品种和气候的影响。2.3生物学特性温度:适温25~285℃,病菌对低温和干热有较强的抵抗力;湿度:分生孢子形成需要96%以上的相对

6、湿度;光照:需要光暗交替的条件。孢子形成有2个高峰,日落后和日出前;氧气:孢子萌发需要氧气;毒素:产生5种毒素,即稻瘟菌素、a-吡啶羧酸、稻瘟醇、细交链胞菌酮酸、香豆酸,这些毒素对植株有抑制呼吸和生长发育的作用。3发病影响因素3.1品种与菌源感病品种和致病菌同时存在导致发病,且稻瘟病容易变异产生新的生理小种,一般籼稻较粳稻抗病,籼稻抗扩展,粳稻抗侵入。3.2天气条件阴雨连绵、日照不足、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温度20~30℃,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合于病菌的侵染和繁殖。3.3栽培管理氮肥施用过量或偏迟、长期深灌、布局不合理,感

7、病品种连片种植,品种生育期参差不齐、晒田不足或过度等有利于病害发生。3.4生育期分蘖前后和乳熟后抗病力强,分蘖盛期最易感病,产生叶瘟,抽穗初期发生穗颈瘟。新叶片易感病,老叶片较抗病。4防治技术4.1利用抗病品种以选用国审或安徽省审定的高产抗病品种为基础,以5消灭菌源为前提,以提高栽培技术,增强水稻抗性为关键;同时定期更换抗病品种,进行合理布局。4.2减少或控制初侵染源一是病稻草尽早处理(沤烂、腐熟施用);二是种子处理:结合浸种催芽,用10%401抗菌剂1000倍液浸种48h,或用80%402抗菌剂8000倍液浸种,早、中籼稻浸2~3d,粳稻浸3~4d

8、,也可进行药剂包衣。4.3加强水肥管理避免偏施氮肥,氮、磷、钾配合使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适当施用含硅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