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36417
大小:39.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7-12-31
《柳得恭《松京杂绝》和王士祯《秦淮杂诗》之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柳得恭《松京杂绝》和王士祯《秦淮杂诗》之比较 [摘要]王士祯的神韵说为朝鲜北学派发掘诗歌的审美价值、探寻朝鲜文学国别性奠定了基础。柳得恭认为诗歌本诸性情、神以化之、玩其归趣,主张以“诗言志”为本,丰富诗歌表现形式。因此,柳得恭将神韵说视作一种创作风格,而非创作理念,从而克服了王士祯诗歌偏重审美功能、“现实性”和“批判性”相对薄弱的弊端。[关键词]柳得恭;王士祯;松京杂绝;秦淮杂诗;神韵说[中图分类好][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收稿日期]2013-03-28作者简介:朴雪梅,女,朝鲜族,吉林延吉人,朝鲜-韩国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朝鲜古代文学。(延吉133002)王士祯(1634-
2、1711年)是清初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和诗论家之一。他的神韵说经《带经堂诗集》传入朝鲜后,在朝鲜北学派诗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为朝鲜北学派发掘诗歌的审美价值、探寻朝鲜文学的特性奠定了基础。16泠斋柳得恭(1748-1807)是朝鲜北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与李德懋、朴齐家、李书九同誉为“后汉四家”,与其他北学派成员一样深受王士祯诗歌理论的影响。得益于他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他在接受王士祯怀古诗方面显示了其雄厚的功力。[1](243)特别是其怀古诗《松京杂绝·九首》,从诗歌的素材、结构、表现以及主题意识(广义的意味上讲)等方面,都受到了王士祯《秦淮杂诗》的影响[2](62),这也使得这组诗成为了最能
3、体现柳得恭接受“神韵说”诗歌理论影响的作品之一。本文拟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和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以王士祯的《秦淮杂诗·十四首》与柳得恭的《松京杂绝·九首》的审美表现、审美体验为切入点,探讨柳得恭诗歌对王士祯“神韵说”的接受样相。一、物象之纯美16“清”作为古代诗学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一时期已开始用“清浊”来比喻善恶美丑。三国时期,曹丕将其引申到文艺学领域。他认为作品风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作家的气质才性,而作家的气质才性又有清浊之分,清浊即高下。唐宋以后,“清”与“浊”的概念在文学理论批评发展中逐渐变成诗歌审美的重要范畴。“清”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内涵十分丰富,从审美情趣上看,它有超
4、凡脱俗的特点。从作品的意境、风格、语言上看,有轻盈、流丽、潇洒的特色。清人王士祯十分推崇司空图的“清奇”之说,在此基础上衍生了“清远”的思想,他在《池北偶谈》卷一八中解释道:“汾阳孔文谷云:‘诗以达兴,然需清远为尚。’薛西原论诗,独取谢康乐、王摩诘、孟浩然、韦应物,言‘白云抱幽石,绿筿媚清涟’,清也;‘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与传’,远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清远兼之也。总其妙在神韵矣。”[3](105)在此,“清”是事物摆脱世俗功利性后的审美表现,而王士祯所说的“白云抱幽石,绿筿媚清涟”为清,表现的正是在泯灭了世俗欲念后对物象的审美观照。(一)相同点王士祯以
5、“清”为审美价值取向,远离世俗功利性,体现了描述物象纯美形象的风格,给十七世纪的朝鲜诗坛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为他们创作诗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王士祯尚“清”审美思想的影响下,柳得恭的诗作物象中也呈现出远离世俗功利性的审美特征。如王士祯的《秦淮杂诗》共计十四首,其一至其七以早已荒芜的古迹为其描写对象,其八至十四以历史人物为吟咏对象,体现了历经兴亡的帝都归于平凡的清寂之美。柳得恭接受了王士祯神韵说的影响,其《松京杂绝》前六首都以繁华落尽见真淳的历史景物为描写对象,婉转地道出了古都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下面首先看一下他们对古都宫廷旧址的吟诵:秦淮杂诗·其二16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惟余
6、一片青溪水,犹傍南朝江令居。松京杂绝·其二輦路依俙暗紫苔,行人尽解上荒台。台前倘不徘徊去,只为松京噉炙来。两首诗都以宫廷旧址为描写对象。《秦淮杂诗》中“结绮临春”是南朝亡国之君陈后主为金屋藏娇所建楼阁,标志着陈后主引宾客日夜与嫔妃文臣游宴、大制艳词的糜烂奢华生活。《松京杂绝》中的“輦路”是天子或王臣所乘车骑留下的车辙,由此推论,诗中的“荒台”也应该是高丽的王宫旧址。如今“结绮临春”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与青溪水融为一体变成了自然景色的一部分,荒台也已经面目全非,只留下一行长满苔藓的车迹。两座宫廷旧址都失去了昔日的霸气与奢华,只剩下了残垣断壁,但它不凡的身世,使其不同与周围的物象,独具历尽富贵荣
7、华、观尽世间冷暖、超然度外的“清古”与“清寂”之美。由此可见,两位作者从非功利性出发,在审视物象本真之美上对清的解读达到了高度契合。但两首诗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王士祯以南朝陈后主的风流雅事为背景,使该诗清中带“艳”;柳得恭以游历战火后满目疮痍的古都宫廷遗址的游客心境为背景,清中有“真”。类似的差异点在王士祯的《秦淮杂诗》后七首与柳得恭的《松京杂绝》后三首中表现得更为突出。16(二)相异点王士祯的《秦淮杂诗》后七首注重描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