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24486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31
《区域小城镇生态景观建设问题和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区域小城镇生态景观建设问题和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笔者通过对本区域小城镇生态景观建设的研究,发现了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以长庆桥工业集中区生态景观建设为例,在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以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干旱、半干旱地区小城镇生态景观树种规划地域文化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广阔,大中城市数量少、密度低,而小城镇数量大、分布广。小城镇成为该地区人们最主要的聚居地,因而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重点在于小城镇①。随着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2、,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方面:生态环境建设让位于经济发展;科学规划让位于无序蔓延;地方特色让位于呆板统一;环保意识让位于物质追求,这些问题都亟需我们去思考、研究和解决。7长庆桥工业集中区作为一个典型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新兴工业化小城镇,同样面临着以上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建设生态与文化合一的小城镇景观,不仅可以优化小城镇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传承地域特色文化,同时对小城镇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长庆桥工业集中区小城镇概况小城镇基本概况。长庆桥工业集中区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南端的董志南麓,泾河北岸。区域
3、内地形复杂,山、川、塬交错,沟壑纵横,平均海拔900米;干旱少雨,水资源分配不均衡,植被覆盖率低、黄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在这里表现较为明显。小城镇生态景观建设现状。传统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经济在其发展历史上占有主导地位,农业生产的遗留痕迹较为浓厚,质朴是原小城镇建设的特点,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乡土田园风光。随着长庆桥工业集中区快速的城镇化建设,城镇面貌得到了巨大变化,但作为城镇生态景观的建设却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城镇缺乏科学合理的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无序。二,半干旱的气候状况,加上人类的滥砍乱伐,林地大面积消失,使得镇域
4、内植物资源匮乏,种类单一。三,小城镇在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尚缺乏科学合理的保护和开发。长庆桥工业集中区生态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7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乡土景观严重退化。自2009年成立工业集中区以来,对原有老城区及周围山塬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整理、建筑拆迁、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面积471.9公顷,占城镇总用地的33.5%,占城镇建设用地的54.7%(见表一)。表一小城镇土地整理统计表由此造成了:城镇公园、街头绿地以及具有观赏价值的林地被破坏殆尽;城镇北侧作为农业生产用地的三个大型塬体和沟壑被推平,成为住宅、工业用地,原有地形地貌、自然植被遭到彻底破坏
5、,黄土裸露,加剧了水土流失;乡土田园景观也失去原有地域特色,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生态景观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发展无序。在建设过程中,小城镇过于注重土地城镇化,生态景观建设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规划,仅停留在道路及单位庭院绿化上,且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城镇外围山塬及河道滩涂的生态建设长久疏于管理和搁置,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忽视了小城镇内部与外围大环境间的联动关系,缺乏整体性建设,导致乡土生境濒临破裂,严重影响乡土景观生态系统的安全格局,自然环境容量和其承载力不断减弱,对小城镇生态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7植物资源品种单一,抗逆性弱。历史上这一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7
6、0%以上,但由于战争、滥垦乱伐、过牧,致使原生林不复存在,大量的乡土树种消失,生物资源流失严重;现存的次生林多为单一树种纯林(如杨树林、刺槐林等),乔、灌、草未形成合理搭配,各林地面积小且布置分散,没有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稳定的生态群落,致使现有林地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生态效益。解决对策科学规划,完善绿地建设,大力保护和恢复小城镇自然生态系统。长庆桥工业集中区生态景观建设,应尊重现状,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景观建设规划方案,将”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生态学理论引入小城镇的生态景观系统建设中,建立小城镇—乡村—自然三者协调统一的绿地系统景观格局
7、。小城镇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将镇域内自然生态系统格局进行整合,构建具有延续性的小城镇“绿脉”,增强自然植被对小城镇的生态保护功能。生态景观建设的具体措施分为以下四个方面:7首先,北部山区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严格保护,以此构建起小城镇的“风水林”和植物资源物种库,为小城镇提供一道绿色屏障。其次,北部塬体是小城镇用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城镇内部与外部能量交换的过渡地带,对此区域需进行合理的生态景观规划,构建农田防护林网,增加城镇内部与外部生态环境交换的绿色廊道,提升塬体的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再次,在小城镇内部建设用地中,提升小城镇绿地建设
8、规模,减少土地浪费。遵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