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调控技术在d84块sagd开发中应用

动态调控技术在d84块sagd开发中应用

ID:6024329

大小:2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2-31

动态调控技术在d84块sagd开发中应用_第1页
动态调控技术在d84块sagd开发中应用_第2页
动态调控技术在d84块sagd开发中应用_第3页
动态调控技术在d84块sagd开发中应用_第4页
动态调控技术在d84块sagd开发中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动态调控技术在d84块sagd开发中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动态调控技术在D84块SAGD开发中应用  【摘要】曙一区D84块馆陶油层属于超稠油油藏,具有油层厚度大、储层物性好、原油粘度高、边底水活跃等特点,油藏地质特征适合SAGD开采。2002年以来在室内研究的基础上,采取直井与水平井组合SAGD方式作为蒸汽吞吐后期提高采收率的接替方式,预计最终采收率为56.13%。2005年2月开始SAGD先导试验,经多年实践,生产指标全面达到方案设计指标,试验取得成功。本文重点总结了在SAGD生产过程中的动态调控方法,以及如何正确掌握SAGD的生产操作方法和理念,为工业化推广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2、意义。【关键词】动态调控技术SAGD馆陶油层超稠油油藏油气田开发动态调控技术是根据油气田实际开发中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调整相关技术参数,实现既定开发目标的技术手段。本文以曙一区D84块为例,系统总结了该块SAGD生产过程中的动态调控方法,为目前仍处在实践探索阶段的SAGD开发技术的工业化推广提供了良好的指导意义。8曙一区D84块馆陶组油层是辽河油田超稠油油藏重要的开发区块之一,2001年开始采用70m井距正方形井网进行常规直井蒸汽吞吐,平均吞吐9.4周期,高周期后生产效果变差,井间大量剩余油无法采出,为提高区块采收率,

3、改善开发效果,转换开发方式势在必行。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即SAGD技术首先在加拿大进行先导试验,已经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1]。重力泄油的驱油机理与水平井技术结合,可以充分发挥水平井泄油面积大和稠油比重大的双重优势,是开发超稠油油藏最有效的方式。根据成功的SAGD开发经验和SAGD技术适用性筛选标准,D84块馆陶组油藏非常适合应用这项技术,2005年在D84块馆陶油层进行了直井与水平井组合SAGD区域性试验,并取得成功[2、3],对完善SAGD技术及在辽河油田的工业化推广意义重大。1SAGD技术机理8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是

4、开发超稠油的一项前沿技术,1978年R.M.Butler博士[3]首先提出其概念和理论,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加拿大实现工业化应用。其主要机理是蒸汽注入井连续注入高干度蒸汽,注入的蒸汽超覆在地层上部形成蒸汽腔,蒸汽腔向上及侧面移动,与油层中的原油发生热交换,加热的原油和蒸汽冷凝水靠重力作用流到下面的生产井中产出。目前SAGD主要有2种生产方式:第一种是一上一下两口水平井的双水平井方式,上面水平井注蒸汽,下面水平井采油;第二种是直井+水平井组合方式,即在油藏底部钻一口水平井,在其上方钻一口或几口垂直井,垂直井注蒸汽,水平井

5、采油(图1)[1]。目前D84块采用的是直井+水平井组合的SAGD方式。这种方式有如下生产特征[4、5、6]:(1)重力作为驱动原油的主要动力,加热原油直接流入水平井生产获得相当高的采油速度。(2)主要利用蒸汽汽化潜热加热油藏。(3)采收率高,油汽比高。(4)除发育大面积的页岩夹层外,否则对储层非均质性不敏感。2试验区概况SAGD试验区位于D84块北部,构造整体形态为一向南东方向倾斜的单斜构造,构造倾角2~3°,区内砂体连续分布。油层埋深524~668m,油层平均有效厚度91.7m,无底水。储层岩性主要为中粗砂岩和不等粒砂

6、岩,储层物性比较好,孔隙度平均为36.3%,渗透率平均为5.54μm2。20℃原油密度平均为1.01g/cm3,50℃脱气原油粘度23.19×104mPa·s,胶质+沥青质为52.9%,凝固点为27℃,含蜡量为2.44%。试验区采用直井与水平井组合SAGD,共有水平生产井4口,注汽井16口,注采井距为35m,水平生产井井距为70m,水平段长度350~400m。3动态调控技术在SAGD阶段的应用8在国内超稠油开发中,SAGD技术是一种新的开发方式,特别是在蒸汽吞吐后期实施SAGD开发,在国内外尚属首例,因此在吸收国外成功经验

7、的基础上,坚持自主创新,在SAGD动态调整分析过程中,立足动态监测系统,以SAGD操作理念为指导,通过动态生产曲线综合分析,及时发现生产中的问题,不断优化调整,改善开发效果,全面实现并超过方案设计指标,保证试验取得成功。3.1水平段均匀动用技术SAGD开发在重力泄油阶段,产量和油汽比的高低与泄油通道的数量和蒸汽腔发育状况息息相关,根据R.M.Butler博士1978年提出的产量预测公式[7]:式中:N为垂直注汽井的井数;Li为注汽直井间的井距,m;q为日产油量,m3/d;g为重力加速度,m/s2;k为油相有效渗透率,m2;

8、a为油层热扩散系数,m2/d;h为生产水平井上的油层厚度,m;m为原油粘度系数;△S0为蒸汽温度下的可动油饱和度,%;vs为原油粘度,m2/d;t为时间,天。水平段动用长度与油井产油量成正比,因此,均匀发育蒸汽腔十分必要,在实际生产中,通过测量水平井井底温度来分析水平段动用程度,利用调整注蒸汽井位置、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