佰意通脑电生物反馈系统(压力与脑波的关系)

佰意通脑电生物反馈系统(压力与脑波的关系)

ID:6017838

大小:59.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7-12-31

佰意通脑电生物反馈系统(压力与脑波的关系)_第1页
佰意通脑电生物反馈系统(压力与脑波的关系)_第2页
佰意通脑电生物反馈系统(压力与脑波的关系)_第3页
佰意通脑电生物反馈系统(压力与脑波的关系)_第4页
佰意通脑电生物反馈系统(压力与脑波的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佰意通脑电生物反馈系统(压力与脑波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压力的概念界定压力这一概念最初来自物理学领域,直到19世纪初,才陆续有了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延伸。Lazarus和Folkman认为,心理压力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当人们认为这种关系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和资源,并产生威胁时,就形成了压力。Sapilsky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了一种交互作用模型,认为压力是有机体对打破其平衡,或超出其应对能力的刺激事件的反应模式。在以往文献中,压力包括压力源、压力反应和压力应对等三部分。Brownhe和Birley认为,压力源一般指容易引起人们情绪失调、涉及危险或健康状况以及生活过程的重大改变,或涉及重大成功或失败的事件。

2、概括地说,压力源就是引起压力反应的刺激或变化。当应激源作用时,个体所产生的非特异性的表现称作压力反应。压力反应通常包括生理反应、认知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并形成内在相互作用。Lazarus与Folkman将“应对”定义为个体以处理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内外环境要求为目的所作出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过程,强调认知评价的作用。实际上,多数学者认为压力应对还包含许多方面的内涵,压力应对过程是个体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综合的压力适应过程。有关睡眠的科学研究始于19世纪下半叶。最初,人们称人或动物的一种静止不动的状态为睡眠。20世纪30年代初,法国生理学家认为,睡眠是“出于身体内部

3、的需要,使感觉活动和运动性活动暂时停止,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觉醒的状态”;巴甫洛夫学派的传统观点认为,睡眠是一种广泛抑制的过程,当抑制过程占据全部大脑皮层并扩散至皮下中枢时,就出现了完全的睡眠。显然,以上这些对于睡眠的定义虽然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睡眠的特征,但对睡眠本质的认识尚处于表层,不够深入。随着一些可供人们对睡眠进行深入研究的现代化工具和手段,如脑电图(EEG)、肌电图(EMG)、眼动电图(EOG)等电波记录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人们对睡眠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普遍认为,睡眠是有机体生理活动的必需过程,是受睡眠———觉醒中枢主动调节的一种周期性的可逆的静息现象

4、,这种静息现象是不受主观控制的并对刺激的反应减弱,但给予适当强度的刺激可使其达到完全清醒的状态。目前,广泛运用于有关睡眠质量研究的量表主要是由Buysse等编制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该量表是在前人文献、有关测量工具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它将睡眠的质和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测量,综合考察睡眠质量的多个方面;并且对一个月内的睡眠状况进行测量,时间具体明确,有助于鉴别暂时性和持续性的睡眠障碍。我国学者刘贤臣修订了中文版本[1],并对其进行了信效度检验。该量表包含以下7个成分:“主观睡眠质量”、

5、“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三、压力与睡眠质量关系的研究现状1.压力源与睡眠质量的关系严由伟等在已有文献[2]的基础上,根据压力事件的来源不同,将干扰睡眠质量的压力源分为家庭压力、学习压力、工作压力、社会文化压力和疾病压力等。有些学者受到物理学知识的启发,认为压力的强度不同,影响睡眠质量的程度则不同;Koopman等以及Palesh等学者认为,压力事件频繁发生、持续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睡眠问题。2.压力反应、压力应对与睡眠质量的关系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已证实,压力源与睡眠质量之间,既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

6、的关系,其中受压力反应与压力应对等一些中间变量的影响。我们把中间变量归纳为三方面:认知、情绪、人格倾向。这些中间变量在压力源与睡眠质量关系中起到中介或调节作用。关于认知过程与压力、睡眠质量的关系,Harvey[3]提出压力认知失眠模型。在入睡前,对压力事件的不可控担忧引起情绪唤起,这种焦虑情绪进而引起对事件的认知偏差,这样人们就会对压力事件进行歪曲的认知评价,于是主观睡眠质量下降;并且,这个过程会一直处于循环状态,形成对压力的不合理认知信念和不适当的应对方式,又进一步造成对压力事件的错误认识,从而引起睡眠质量下降。沉思和分心是一对认知策略,对压力事件的沉思会延长

7、入睡时间。Guastella和Moulds的研究显示,在考试前晚和考试当晚,在被试思考与考试相关问题的情况下,其睡眠质量受到影响,而在不思考的情况下,睡眠质量不受影响。国内学者张文海[4]通过构建元担忧、自动思维和睡眠质量的关系模型,证实元担忧通过消极自我、自信不足、无助等自动思维对睡眠产生间接影响。魏叶莹,严由伟,林茂荣等[5]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睡眠质量受心理控制源影响,外控型学生睡眠质量显著差于内控型学生,心理外控者的睡眠问题可能由不合理认知、负性情绪引起。在考察压力事件作用下情绪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时,研究者通常将情绪反应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类。在现实

8、研究中,情绪变量时常以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