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探究

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探究

ID:6002539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30

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探究_第1页
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探究_第2页
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探究_第3页
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探究_第4页
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探究  摘要简述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介绍旱地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示范区、集雨水窖工程+施水播种机械化示范区、小麦机械化高茬收获+玉米免耕施水播种+节水补灌机械化示范区、保护性耕作示范区4种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模式。关键词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宁夏中部干旱带中图分类号S3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4-0246-01宁夏中部干旱带位于东经104°17′~104°41′,北纬36°06′~39°05′,是指黄土高原北缘、鄂尔多斯台地南缘、腾格里沙漠的东南边缘

2、地区,土地总面积3.035万km2,耕地总面积31.13万hm2,其中没有任何灌溉条件的旱地面积23.66万hm2,涉及盐池县、同心县、海原县、红寺堡区、平罗县陶乐镇的全部、固原东八乡和灵武市、利通区、中卫市的山区部分。宁夏中部干旱带综合水资源总量为8.2亿m3,十分贫乏,且水质较差,分布不均,其中苦咸水量达2.36亿m3,矿化度大多在2g/L以上,有的高达7g/L。且该区年平均降雨量少,一般为180~400mm,多集中于7—9月,但年蒸发量大,为20006mm以上,干燥度为2.17~3.78,呈现出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特征,造成

3、作物需水与自然降水的不同步,水资源少且干旱少雨客观上成为宁夏中部干旱地区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是造成粮食生产起伏波动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是该区域一项长期战略性任务。1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宁夏中部干旱带是极度干旱缺水地区。干旱、水资源缺乏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给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宁夏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始终把抗旱、保水、改善生态环境、发展节水农业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为了探索旱作农业发展道路,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如铺设地膜、修建梯田、打井窖等。截至目前

4、,已治理坡耕地、修建基本农田22万hm2,控制水土流失面积97万hm2,占应治理面积的25%。在此基础上,各地还采取了多种工程技术和传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把有效的天然降水储存在土壤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效地解决了干旱缺水困难,改变了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局面[1-3]。2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模式2.1坡耕地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示范区该示范区以机修反坡梯田技术为核心,配套水土保护林栽培技术。利用80kW以上推土机在20°~35°的梁上沿等高线修筑宽2.5~3.0m、与山体自然坡度相反,反坡夹角为5°、隔坡宽度3

5、.0~3.5m的反坡梯田;在106m,在隔坡梯田上种植灌木和牧草,在水平梯田上种植粮食作物,既防止隔带水土流失,又解决了农林牧争地的矛盾。据测定:反坡梯田在50mm/h雨强的作用下地表不发生径流,水平梯田20cm土层的含水量增加15.7m3,另据宁夏彭阳县姚世平[1]等测定:反坡梯田种植柠条3~5年可成林,生物量达6000kg/hm2,产鲜草7500kg/hm2,水平梯田粮食增产20%以上[4-5]。2.2集雨水窖工程+施水播种机械化示范区该示范区以配套集雨水窖工程技术为核心,配套机械化施水播种技术,目的在于保证作物的适期播种

6、,变绝收为丰收,目前,主要用于盐池县等虽然干旱缺水,但有补灌条件的地区。机械化施水补墒穴播机与11kW小四轮拖拉机配套,可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施水、覆土、镇压、复式作业,播深、施水、施肥量均可调节,贮水袋容积1.3~1.5m3,灌水量为45~90m3/hm2。该技术在平罗、盐池县的试验示范取得了很好成效。与常规播种相比[2],玉米平均增产465kg/hm2,增幅20%。2.3小麦机械化高茬收获+玉米免耕播种+节水补灌机械化示范区6该示范区以玉米免耕开沟播种技术为核心,以小麦机械化高茬收获、秸秆覆盖、节水补灌等为配套技术

7、,目前主要应用于有扬黄灌溉之便的红寺堡等区(县)。配套的玉米开沟施肥硬茬播种机具有2个明显特点:一是其可形成深度为10cm左右的沟,可为沟灌奠定基础;二是秸秆和根茬覆盖地表,可减少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据试验示范表明[3]:与大水漫灌相比,沟灌节水750m3/hm2,还可解决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具有良好的生态及社会效益。2.4保护性耕作示范区保护性耕作是指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根据中部干旱带的自然条件和种植制度,可采用黄土高

8、原一年一熟玉米、冬小麦、谷子—豆类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在西北绿洲农业区可采用留茬覆盖免耕、留茬覆盖深松浅耙少耕等技术模式[4]均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果。据试验测定[5-7],一年一熟玉米保护性耕作田5~10、10~15、15~2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较传统耕作分别提高7.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