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978827
大小:13.6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11-29
《环保日倡议书(精选3篇).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环保日倡议书(精选3篇) 环保日倡议书范文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能够利用到倡议书的场合越来越多,倡议书具有公开性的特征,是一种广而告之的书信。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xx帮大家整理的环保日倡议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亲爱的老师们,敬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是世界地球日,回想起以前,从湛蓝的天空遥望地球,地球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蔚蓝的海洋,褐色的土地,绿色的森林,银色般闪闪发光的河流,朵朵白云飘浮在空中,就像是浮动着的一幅美丽的画卷。宇航员赞叹道
2、:“地球是他们见过的最美的一颗星。” 然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地球——我们生存的家园受到了残害。地下水位下降,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大气污染……长期毫无节制的使用资源,大自然向人类点起了红绿灯。 “破坏环境等于慢性自杀”这是幼儿园时老师告诉我的,这句话对任何生物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接下来我要向大家提几点建议: 一、不要再使用一次性东西; 二、不要再滥砍伐树木; 三、不要乱扔白色垃圾; 四、不要乱扔废旧电池; 五、不要乱排废水废气; 六、尽量把不要的东西再重新利用。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环境被污染了,
3、人类将无法生存。因此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让我们联起手来共同爱护环境,珍惜大自然说给予的一切,共创我们美丽的家园。 广大xx市民: 当您忙于工作和生活,时常沉浸于手机的时候,您已有多久没凝视过头顶这片xx蓝天?清风徐徐、白云朵朵,这抹美丽的“xx蓝”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广大xx市民和环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成果。 蓝天碧水花鸟城,富而知雅xx人。共享一片xx蓝,每位新老xx人都是蓝天的.守护者和受惠者,xx是我们的共同家园,踊跃参与“打好蓝天保卫战齐心共建xx蓝”行动,是我们爱xx、护家园的最好实践。在20xx年“六·五”世界环境日到来
4、之际,市文明办、市环保局向广大xx市民发出倡议: 一、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使用清洁能源。要以电、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代替薪柴、煤炭,降低污染排放。 二、倡导绿色、低碳出行。优先选择公共自行车、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减少使用摩托车、私家车,过绿色低碳生活。 三、自觉参与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行动。 四、拒绝在政府禁止区域进行野外或露天炭火烧烤,主动拒绝在政府禁止的时段和区域燃放烟花爆竹。 五、参与环保社会监督,积极举报环保违法违规行为。 六、人人争当“守护xx蓝”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宣传大气污染防治知识和法律法规,引导身边群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让大气
5、保护成为全民共识。 守护xx蓝,我们在行动。朋友们,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打好“蓝天保卫战”而不懈奋斗! 广大警员: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宣传环境保护、倡导节能降耗,既是降低成本、改善环境的必然选择,也是满洲里海关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因此,特向全体关警员发出继续践行和宣传“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倡议,具体如下: 垃圾分类、物尽其用,进行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垃圾废弃物的产生量,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实现垃圾分类的重点是将剩余饭菜等有机垃圾与纸张、塑料等可回收垃圾及烟头、陶瓷、灰土等不可回收垃圾分开装袋。通过这样的方式做到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 办公
6、室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不开室内照明灯,做到无人不开灯,人走灯就灭。将办公设备设置成节能模式,下班前将其关闭并切断电源,以减少待机能耗,保证用电安全。 上下班途中尽量采用骑自行车、步行或乘坐公交车等绿色环保出行方式,这样既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欣赏沿途的风景,同时也可以锻炼身体,活动筋骨,既可减少汽车使用带来的碳排放,又身体力行地宣传了绿色环保的理念,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珍惜用水,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我们不仅倡导降低工业用水消耗、用水污染,更要倡导在生活的点滴中节水,例如采取淘米后的水用来洗碗,洗菜、洗衣服后的水用来冲厕所,洗衣服后的水
7、用来洗鞋子等节水方式,杜绝浪费水资源现象。 节约办公用品的使用,不仅节约了资金,也降低了资源的消耗。我们倡导向无纸化办公趋近,除需存档或会签的重要文件,尽可能在办公网络上流转、审批,以减少纸张使用,打印纸正反两面使用。提倡使用钢笔书写,尽量减少圆珠笔或其它一次性签字笔使用。 倡议全体关警员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参与并宣传“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环保行动,以主人翁的精神投身于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活动之中,投身于全国精神文明单位的建设之中,倍加珍惜能源资源,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