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更换气管内套管操作流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更换气管内套管操作流程【操作前准备】1.患者评估(1)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心理状况,是否合作。(2)观察呼吸道是否通畅。(3)了解套管的类型。2.患者准备(1)使患者和家属了解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及配合方法,减少恐惧心理。(2)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头略后仰。3.环境准备空气清洁,温度为22~24℃,相对湿度在60%~70%。4.护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5.用物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弯盘、镊字3把、同型号的内套管、纱布/一次性温湿交换器(人工鼻)。【操作步骤】1.携用物至患者床旁,做好解释,协助患者适宜卧位,头略后仰。2.撤下覆盖于患者气管套管口处的纱布
2、,一手固定外套管,另一手持无菌镊子取出内套管放入治疗碗内。3.用另外一把无菌镊子夹住已消毒的内套管,沿外管的弯曲度缓慢插入固定。4.用1~2层无菌生理盐水纱布覆盖气管切开套管口处,轻放入系带内或使用人工鼻直接安放在气管切开套管口处。5.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用物。做好记录,如伤口局部情况、痰液性质等。6.处理用物。换下的内套管清洗干净后,煮沸消毒20min或高压灭菌备用。【注意事项】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2.动作应轻柔、熟练,减少对患者气道的刺激。3.患者不合作或有意识障碍时,适当约束肢体,防止自行拔管造成窒息或大出血。4.在取出内套管时,另一手应固定好外套管
3、,以防脱出。5.每4~6h清洗内套管1次,必须彻底清除内套管内壁的痰痂。【患者教育】1.告知患者更换气管套管的目的,缓解其紧张情绪,取得合作。2.嘱患者翻身时动作要轻,以免套管脱出、移位。3.向患者及家属做好气管套管的安全教育,勿自行拔管。【评价】1.操作过程对患者有无呼吸道刺激,是否及时处理。2.更换气管套管是否做到安全。亚低温护理技术操作【操作前准备】1.患者评估(1)了解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以及配合程度。(2)评估患者是否为亚低温治疗的适应证,如心肺复苏后、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高热惊厥或超高热等。(3)评估患者有无亚低温治疗的禁忌证,如严重的心
4、脏、肝脏、肾脏疾病等。2.患者准备使患者及家属了解亚低温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能够合作。3.环境准备在重症室进行,室内备有空气消毒机,空气新鲜、清洁、安静。室温在17~20℃,湿度60%~70%。4.护士准备戴帽、口罩。5.用物准备冰毯机(包括冰毯、冰帽、体温探头)、呼吸机、多参数监护仪、脑组织监测系统、除颤仪、吸痰装置。遵医嘱各肌肉松弛剂和冬眠镇静药物。【操作步骤】1.降温(1)核对患者姓名,做好解释。(2)遵医嘱使用肌松剂或冬眠镇静剂。(3)待患者进入冬眠状态时开始降温。(4)将冰毯平铺于床垫上,上铺大单,连接冰毯接通电源,打开开关。(5)设置冰毯的毯面温度6~
5、100C。(6)将患者置于冰毯上,必要时戴冰帽,协助患者平卧或侧卧。(7)降温速度一般控制在每2~4h降低10C,通常在4~12h内将患者的肛温降至32~350C。亚低温治疗时间一般为3~5天。(8)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心率、心律等,在降温期间应24h连续动态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如呼吸中枢受抑制时,应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9)停止降温时,关闭冰毯机电源,撤除冰毯。(10)记录冰毯机使用的起止时间、患者的体温及病情变化。2.复温(1)采用自然复温法,同时逐渐降低冬眠合剂的量,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停用冬眠合剂。复温过程中一般每4h肛温升高10C,12
6、h内时肛温至370C左右。(2)如体温不能自行恢复,可采用电热毯、加盖被子、热水袋等方法协助复温。(3)复温结束后,记录复温的起止时间、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复温效果等。【注意事项】1.脑外伤后及早开始亚低温治疗,最好能在伤后6~8h开始降温治疗。2.患者度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时间长易发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或因免疫功能抑制导致败血症。3.亚低温诒疗过程中,应通过脑组织监测系统密切监测脑氧分压,一般维持在2kpa以上,如低于1.33kpa,则提示预后不良;通过多参数监护仪监测颅内压变化,一般控制在2.67kpa以下。4.亚低温诒疗过程中,可适当给予肌松剂或镇
7、静剂防止肌颤发生,避免引起颅内压升高。5.使用呼吸机时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加强人工气道湿化。6.治疗中,应密切监测患者体温,肛温应控制在32~350C,如低于320C易出现呼吸、循环异常,甚至发生室颤,应立即给予抢救。7.使用冰毯过程中毯面应平整铺放,避免折叠。保持毯面清洁干燥,大单浸湿要及时更换。8.定时更换体位,避免局部冻伤及压疮的发生。9.治疗过程中,应防止各监护仪传感器脱落,保证监测的准确性。【患者教育】向患者和家属讲解亚低温治疗的目的、注意事项,使其主动配合治疗。【评价】1.患者肛温是否控制在32~350C之间。2.患者临床症状是否改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