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勘合贸易与日本茶道的诞生[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09年第1期南洋问题研究No.12009(总第137期)SOUTHEASTASIANAFFAIRSGeneralSerialNo.137勘合贸易与日本茶道的诞生X滕军(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871)摘要:以日本茶道为代表的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识是日本文化艺术的精髓所在。关于其历史形成过程的研究尚不多见,在日本国内的研究多重视与日本固有神学的联系。本文力图将日本茶道的形成过程放在中日交流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探讨发生于15、16世纪的中日之间的勘合贸易及其东渡的唐物对日本人独特审美意识发生的影响。关键词:勘合贸易;唐物;
2、东山御物;日本茶道中图分类号:G13/17.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856(2009)01-0091-06日本文化是受中国大陆文明的影响而发生、发展起来的,其民族文化的形成比较晚。15、16世纪是日本民族文化的形成时期,茶道、能乐、花道、枯山水庭院等日本独特的艺术都在此期间孕育成熟,日本独特的崇尚简约闲寂的审美意识也同时确立。在这一过程中,由中日之间的勘合贸易所确①立的唐物的价值体系及其审美意识是日本民族文化艺术形成的平台。也就是说,日本的民族文化是在与中国文化的比较过程中形成的,日本独特的崇尚简约闲寂的审
3、美意识是在否定中国的崇②尚豪华精美的审美意识中孕育的,和物的价值体系是在与唐物的价值体系的抗争中诞生的。本文将就唐物与日本茶道的联系进行阐述。一、对唐物的鉴赏引发和物的诞生日本人对唐物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重视数量到重视质量、从模仿唐物到创新和物的过程。日本历史上的唐物风潮是从14世纪开始的。自南宋时期开始,日本的民间人士大批自由地来华访问,为日本列岛带去了大量的唐物。这些唐物被权势者占有,成为他们炫耀身份的标志。一部X收稿日期:2008-11-18作者简介:滕军,女,北京市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博士。①指14世纪
4、至16世纪东渡到日本的中国精品文物。②这里对中国审美意识特征的描述只是为对应日本审美意识特征而言。·91·©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描写日本南北朝战乱时代(1336-1392年)生活的小说《太平记》(1371年)上就记载着这样一段纪事:主人公佐佐木导誉(1296-1373年)出自权势之家,为了展示自家的唐物收藏,他经常以吃茶会[1]的方式邀请社会名流来家里鉴赏唐物。《
5、吃茶往来》中描述了佐佐木导誉家的茶会:吃茶亭的正厅悬挂有四幅中国画,中间的两幅是彩色释迦灵山说法图(为北宋画家张思恭所绘)、水墨观音普陀示现图(为南宋画家牧溪所绘),其两侧有普贤文殊像。其画像上的佛陀菩萨个个明眸丹唇,神态巍巍荡荡。画像前面置有一供桌,上铺罩锦缎。摆有寒山拾得木雕像、青铜花瓶、黄铜香炉及调香用具。从这一则史料中可以看出,佐佐木导誉的所谓“吃茶会”,可称是一个唐物的展示会、鉴赏会。大约写于1331年的《徒然草》对当时的人们无节制地进口中国文物提出了批判:关于唐物,说起来除了药品之外没有什么非缺不可的。就像中国书
6、籍,我们自己有那么多抄书匠,完全可以抄写复制。但一些商船不顾海难的危险,运回一些多余的东西,使唐物到处堆积如山,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从《徒然草》的批判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唐物数量很多,充盈市场,但档次不高。可是,进入15世纪以后就不同了。勘合贸易为日本带去了中国皇帝拥有的最高级的唐物,这些唐物在中国都是一流的产品。①何况日本遣明使团简直就是一个唐物采买团,对北京及苏杭宁波一带的文物市场进行拉网式淘买,使得当时的中国工艺品的精品大量流入日本的室町将军②的公方御仓,凡是被公方御仓收藏过的唐物即为“东山御物”。③日本的唐物市场也从重
7、视数量转为重视质量。到了15世纪下半叶,勘合贸易大权逐渐被大内和细川④掌控,优质的唐物不再大量进入将军府。1523年的宁波争贡事件⑤以后,明朝廷不再给日本遣明使大量的优质唐物。但这种情况反而促进了日本人对东山御物的整理、鉴赏、研究的深入。由能阿弥、相阿弥两位唐物侍奉官整理的东山御物指南书《君台观左右帐记》就是这一时期日本唐物鉴赏活动的最高成果。被《君台观左右帐记》推举为“上之又上”的画家有:王维(擅人物、山水)、宋徽宗(擅人物、花鸟、鱼虫)、李公麟(擅马、佛像、山水、人物)、徐熙(擅花木、禽鱼、蝉虫、蔬果)、赵昌(擅花果、折
8、枝花、虫草)、易元吉(擅花鸟、水禽、山禽、獐、猿)、玉涧(擅山水)⋯⋯(略)。如上,能阿弥在《君台观左右帐记》中能举出177位中国画家,并且能记录下各位画家的擅长画题,还能鉴别出良否。这说明将军府上的中国绘画收藏有相当大的数量,将军及文化侍从们对中国绘画的认识领会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