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堆积体处置施工技术

地震堆积体处置施工技术

ID:5993145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30

地震堆积体处置施工技术_第1页
地震堆积体处置施工技术_第2页
地震堆积体处置施工技术_第3页
地震堆积体处置施工技术_第4页
地震堆积体处置施工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震堆积体处置施工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地震堆积体处置施工技术  摘要:四川映秀,在5·12地震中,山体坍塌严重,导致各种粒径大小的石块堆积在山脚下而形成堆积体。其形成时间短,空隙率大且未得到充分沉降,堆积体处于不稳定的状况。堆积体上修筑道路,在国内甚至国外均为少见。道路地处山区,地势狭窄陡峻,施工难度较大。堆积体地段及面积大且多,不能全部清除堆积体,所以如何处置堆积体,成为保证路基安全,快速、平稳进行灾后重建工作的重点之一。关键词:堆积体处置压力注浆强夯中图分类号: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工程概况省道303线映秀至卧龙公路是九环线映秀至日隆旅游公路的重要

2、组成部分,是四川九寨黄龙、大草原、四姑娘山构成的“黄金旅游环线”的重要路段,是通往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及“东方圣山”四姑娘山的唯一道路,本路段映秀至耿达段距离震中仅7公里,且沿线位于山高谷深的V形河谷底部,山体陡峻,褶皱及构造裂隙发育,岩体破碎、风化强烈,震害及其严重。山坡坡体碎落、危岩、落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发生频繁。二、工程特点及治理方法6本工程是映秀至卧龙“5.12”灾后重建工程,行车设计时速为40km/h。全线因地震及其此生灾害滑坡、泥石流等造成的堆积体路段非常多。堆积体体积可达上百万立方米,堆积厚度最高

3、可达近20米以上。针对此情况,按照堆积厚度不同采用不同的路基整治方法。堆积体厚度0~4米的堆积体采用清除回填方法;4~8米的堆积体采用压力注浆方法;8米以上采用开挖、回填、强夯的施工方法。2.1厚度小于4m的堆积体在考虑经济性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全部清除的做法,清除后,按照路堤规范施工方法施工。路堤填筑施工方法已有很成熟的规范。此处不再论述。2.2厚度4~8m的堆积体,如采用全部清除的做法,即耽误工期又不经济。因此应该采用在原堆积体上进行处置的方案,采用压力注浆施工方法。路基注浆工艺及方法也是非常成熟,详细情况参见《省道303线映秀

4、至卧龙公路恢复重建工程设计文件》。2.2.1基本数据如下1)一般建议处治深度为5m。2)注浆孔成三角形布设,孔向间距2m,排间距1.5m。3)要求钻孔孔位和设计孔位的偏差不大于20cm。钻孔直径为φ91mm或φ75mm(终孔直径),钻孔偏差率应小于3%。4)注浆水泥:采用合格的P.O.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65)粉煤灰:粉煤灰要求在三级或三级以上,最大烧失量不大于15%。粉煤灰指标应符合GB1596-91标准要求。6)外加剂:施工中如有特殊需要可以采用调凝剂、膨胀剂等作为外加剂。外掺剂应用的国家有关现行技术规范,保证不会对浆液

5、产生不利影响。7)注浆配合比及压力详见参考资料。本段堆积体施工中每延米孔注浆量均大于1m³以上,施工成本较高。2.38m以上的大型堆积体,因注浆量非常大,考虑到经济因素,不适宜注浆;同时根据荷载大小及行车速度等因素确定4m以下的路基承受的荷载较小,所以采用路基下4m进行开挖回填。由于堆积体非常松散,所以在开挖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开挖安全,应采用由上至下的分层开挖方式。将路基下挖至路基顶面下4m,开挖后,对开挖面进行表面清理,对坑洞进行回填。然后进行整平,当整平达到要求后,采用强夯的方式进行压实。强夯后的效果应达到表面平顺,

6、无明显的大石块露头造成突出点,满足上述要求后,则继续填筑上层路基,按照路堤施工的要求进行分层碾压。当路基填筑到顶面时,再进行一次强夯施工。2.3.1确定强夯施工参数1)机械设备的确定6本段强夯施工采用25t以上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堆积体属碎石土材质,锤底面积为4㎡,夯锤中对称设置若干个上下贯通的气孔。2)夯锤落距确定锤重按下式初步确定:影响深度=系数×(锤重×落距)1/2,落距根据单击夯击能和锤重确定,即锤重(kN)×落距(m)=单击夯击能(kN·m)3)夯击遍数的确定夯击遍数设拟为2~3遍,具体效果以试验结果确定。

7、一般第一遍隔1点跳夯,在第一遍强夯完成后,用推土机将场地推平,压路机碾压两遍后进行测量布置夯击点位置及水准测量。第二遍补第一遍空隙,第三遍补一、二遍空隙,点夯完成后,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满夯可采用轻锤或低落锤多次夯击,锤印搭接不小于1/4夯锤的直径。4)夯击次数确定强夯施工每一遍内各个夯点的夯击次数,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一般为5-15次)与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同时满足:单击夯击能小于4000kN·m时,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当单击能量大于4000kN·m时,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00mm;夯坑周围地面

8、不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使起锤困难这三个条件,且以使土体竖向压缩最大而侧向位移最小为原则。每个夯击点安排专人检查和记录击数,保证强夯质量。65)夯击点的布置夯击点布置与夯击点位置可根据基底平面形状,采用梅花形或正方形布置。夯击点间距可取夯锤直径的1.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