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理论探索

中国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理论探索

ID:5985444

大小:34.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7-12-30

中国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理论探索_第1页
中国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理论探索_第2页
中国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理论探索_第3页
中国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理论探索_第4页
中国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理论探索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理论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理论探索  摘要:中国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已经相当严重,而我们一般是按照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来诠释两极分化的内在逻辑,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这种理论解释已经显得太过狭小。在分析马克思剥削理论的基础上,从现实的人的理性能力和无限的否定性能力入手,在人与物的辩证关系内从更一般的层次上解释两极分化的理论逻辑。关键词:两极分化;剥削理论;权力中图分类号:F01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005-03引言12两极分化是一个阶级概念,最早使用这个概

2、念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缘故,这个社会的人们向两极发展,一极形成了富有的剥削阶级,另一极是赤贫的被压迫的工人阶级,这就是两极分化[1]。虽然中国是社会主义,虽然土地仍然为公有制,而且也不存在阶级的对立问题,但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两极分化现象已经相当严重,引起了广泛社会关注和研究。那么我们会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从文献分析来看,大部分研究是从中国的改革转型的具体角度来加以解释,比如孙保营、钱津津(2007)[2],姚景贤(2

3、007)[3]等,也有从理论的角度加以研究,比如李炳炎(2010)[4],周新城(2010)[5]等。在理论解释方面基本都沿袭了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但本文认为,仅仅从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作为分析的依据是远远不够的,而应从人与物的辩证关系中,从现实的人的理性能力和无限的否定能动性角度,也就是从更一般的理论层次上才能把中国的两极分化现象揭示清楚。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是从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中,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来研究剥削实质的,也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物”的角度来展开分析的。本文认为,不能仅仅从“物”的角度,而是从

4、人与物的辩证关系的角度,从经济中现实的人的角度展开逻辑分析,才能从更深层次更一般地揭示两极分化的本质内涵。一、人与物的关系辨析12马克思主义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这一点已得到国内外公认,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现实的人作为理论出发点,唯物史观被定义为“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也以现实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依归,但马克思主义并不从人的角度来揭示经济社会的历史规律,而是从生产和生产力的角度来展开其唯物史理论,对人的本质也一并在生产关系中去把握,从而导致了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主体性维度与作为历史规

5、律的“物”的客观性维度之间的某种程度上的至少是形式上的张力。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争论到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发展,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总体性考察背后的个体能动性作用、宏观历史规律背后的微观运行机制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科学阐释。要么是将马克思主义中的“物”统一于“人”,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人道化的思路;要么是将“人”统一于“物”,比如阿尔都塞及前苏联的经济决定论的观点;而中国目前大多文献中则对“人”和“物”两个维度单独进行分析然后将二者合在一起,但不能实现“无缝”对接,比如叶汝贤[6]指出了要把握人与物的区别

6、与联系,防止以偏概全,但仍没能指出其内在有机联系的具体过程。但本文认为,现实的“人”和“物”辩证地对立统一于社会历史发展之中,“人”和“物”是水乳交融的社会活动史的两个方面,从理论上也一定能得到统一的科学解释。在这种理论信念的推动下,本文研究发现,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中“人”和“物”能够得到完整统一的理解。下面阐述“人”与“物”统一的实践基础和统一的实践原理。12人的需要与欲望的能动性满足是人类历史的原动力,也是“人”与“物”理论统一的实践基础,这也是人类异化的根源,同时也决定了需要与欲望的满足是价值

7、形成的最终根据。马克思对人的研究是从劳动实践开始的,本文的研究也从对劳动的分析开始,但主要从追问人为什么要劳动的问题开始,从对人制造工具的创造性劳动何以可能的追问开始,在追问中发现,人的需要与欲望才是劳动的原因[7],建立在人的抽象思维基础上的人的能动性是推动人的需要与欲望进入历史过程的永恒动力。突出人的需求与欲望能动性满足的原动力地位才能体现出人在历史中的主体性[8]地位,也才能让现实的人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凸显出来。但这种原动力并不直接与历史相同,马克思充分意识到,在一个具体的历史阶段,并不是人的需求

8、与欲望的能动性满足直接决定历史,反而是那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从而也就决定着人的生存状态。每个个体的需求与欲望的原动力是在对社会总的生产力的微量影响上间接影响历史的。因此,“人的凸显”就要从个人的微动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及相互的辩证关系中寻求理论道路。12人与物统一的实践原理是什么呢?在于人是一种否定性存在的客体,按照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在其《哲学通论》上的说法,人始终处在将非现实的变成现实的,将现实的变成非现实的否定性状态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