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的园林理论.doc

沈复的园林理论.doc

ID:59824541

大小:46.9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11-24

沈复的园林理论.doc_第1页
沈复的园林理论.doc_第2页
沈复的园林理论.doc_第3页
沈复的园林理论.doc_第4页
沈复的园林理论.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沈复的园林理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沈复的园林理论——重幽重野重朴素魏嘉瓒  乐倩  沈复(1763-?年)字三白,号梅逸,清乾嘉年间苏州人。沈复善诗文、绘画、篆刻,但传世作品不多,唯所著《浮生六记》一书叙其一生阅历及与其妻芸娘情爱笃深而又食贫居困之事,清新隽秀,情溢乎辞,为世人所珍爱。《浮生六记》本为六篇记叙散文,道光中尚完整,但至同治年间,已缺“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两记。印行时由王韬写了跋文。先在光绪三年(1877年)收入《申报馆丛书》,后又在光绪二十二年(1906年)收入《雁来红丛刊》。民国24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时请人补作了遗失的后两记,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浮生六记》

2、的足本。今人对沈复的了解多从此书中来,沈复的园林审美观和他在园艺方面的才能也主要反映在《浮生六记》之中。  据邓之诚(1887-1960年)《骨董琐记》记载,他曾收藏沈复绘画一帧,“气韵清逸,满纸性灵,笔墨蹊径,尚在椒畦之上。”  著名篆刻家矫毅先生曾收藏沈三白“花好月圆人寿”圆朱文印章,谓其水平不在当时诸多名刻家之下。沈复子承父业,一生游幕,多才多情,但却穷困潦倒,常年寄人篱下。他曾穷到“移东补西”、“左支右绌”,两肩担一口,困顿无着;曾在苏州和扬州卖画为生;亦曾往岭南贩酒鬻蟹;女儿为人童妇,儿子入店学徒;他也曾身无分文、寄宿荒郊孤庙,也曾“衣

3、敝履穿,不堪入署”。但沈复乃一潇洒坦荡之寒士,虽穷而不辍饮,不忘吟,他寓居荆州时,“客中无事,或吟或啸,或出游,或聚谈。岁暮虽资斧不继,而上下雍雍,典衣沽酒,且置锣鼓敲之。每夜必酌,每酌必令。窘则四两烧刀,亦必大施觞政。”沈复自幼即有赏景游园之癖,他在童稚之时,即“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及至为人幕僚,虽穷困而此习不改。他曾谓“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不亦快哉!”寓锡山华氏时,欲至扬州,短于资,即往上洋友人处告贷,友人“知余愁苦,慨助十金

4、。”而“归途忽思虞山之胜,适有便舟附之。”有游者愿为前导,并告以上有洞府,惜无径可登。而“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俯首下视,腿软欲堕,乃以腹面壁,依藤附蔓而下。其人叹曰:壮哉!游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游毕口渴思饮,即邀前导野店沽饮三杯,然后拣赭石十余块,负笈搭夜航经苏州返回锡山。这真如沈复自己所谓“少年豪兴,不疲不倦。”他一生阅历极广,自谓“天下所未到者,蜀中、黔中与滇南耳。”从《浮生六记》可知,在苏州他先居沧浪亭西二十四年;再迁仓米巷,宅中有山石花园,其故居至今犹存;曾赁居王废基,再寓萧爽楼,每居一处皆以园林鉴赏家的眼光审视之

5、、鉴赏之、安置之,他泛太湖、登虎丘,游天平、华山、寒山、灵岩诸山和南园、狮子林、馆娃宫、涧上草堂、五柳园诸园。他一生所至之地多不胜计:山阴、杭州、海宁、崇明、锡山、扬州、真州、绩溪、皖城、荆州、黄州、武昌、潼关、岭南、广州诸地、济南、莱阳、华山、大庾岭、长江、黄河、乃至琉球等等。每到一地必考察园林,记诸《浮生六记》,且多有宏论高见。他说“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即论诗品画,莫不存人珍我弃,人弃我取之意;故名胜所在,贵乎心得,有名胜而不觉其佳者,有非名胜而自以为妙者。”《浮生六记》所记园林很多,凸现了沈复的园林审美观点。沈复是清朝乾嘉年间有

6、造诣的园林鉴赏家,他对园林的贡献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精辟的园林构建和鉴赏理论,再是多方面的园艺才能。  一、精辟的园林构建和鉴赏理论  沈复有游园癖好,更有赏园高见。他的园林理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园林的“幽”美  柳宗元《永州龙兴寺东丘记》说:“丘之幽幽,可以处休;丘之窅窅,可以观妙”;计成《园冶》指出:造园“必向幽偏可筑”。“幽”境实际上是造园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沈复赏园亦特别重“幽雅”、“幽趣”、“幽静”、“幽僻”,他把“幽”与“不幽”作为区别园林优劣的重要标志。在《浮生六记》中,或赞赏,或批评,总共约20多处提到“幽”:   

7、               “沧浪亭幽雅清旷。”仓米巷“屋虽宏畅,非复沧浪亭之幽雅矣”。                  赁居王府废基时,欣赏其“颇有幽趣”。                  论述花石盆景,亦追求“幽趣无穷”,求其“可供幽斋之玩”。                  寄居萧爽楼爱其“幽雅”,赏其“庭中木犀一株,清香撩人。有廊有厢,地极幽静。”                  游明末徐枋之“涧上草堂”时“俯视园亭,既旷且幽,可以开樽矣。”                  游天平山高义园时,赞赏钵盂泉“竹炉茶灶,位置极幽。”

8、                  游苏州西北华山时,欣赏“无隐庵,极幽僻。”说“慕此幽静,特来瞻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