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715365
大小:2.28 MB
页数:24页
时间:2020-11-20
《琵琶行赏析.培训讲学.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琵琶行赏析.琵琶行白居易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出身于一个世守儒业的小官僚家庭。自幼聪明,苦学文。青年时期因战乱曾颠沛流离,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
2、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鲁迅先生曾说美就是天物、思理和美化三要素的融合,今天让我们在美的烛照下走进美的世界,品读《琵琶行》的佳词丽句,潜心涵咏,感知美韵,实现美的感悟、美的体验,美的追求!美在哪里?1、如急雨2、如私语3、珠玉落盘4、花底莺语5、冰泉冷涩6、银瓶乍破7、铁骑突出8、如裂帛描写乐声的八个比喻句所描写的音乐的特征1、粗重急骤2、轻微柔婉3、清脆圆润4、宛转流畅5、阻塞压抑6、激越奔涌
3、7、高亢雄壮8、短促急迫雄浑、激昂、大气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通声暂歇水浆迸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音乐旋律琵琶曲调有哪些起伏变化?请简要概括。联系全文,能否从音乐的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似诉平生不得志。大珠小珠落玉盘。幽咽泉流冰下难。铁骑突出刀枪鸣。------“抑郁曲”----“欢乐曲”------“沉思曲”-----“悲愤曲”她通过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她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
4、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生动的乐章,唱出了她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大珠小珠落玉盘”分明是她往日的欢声笑语,盈盈入耳。似诉平生不得志。大珠小珠落玉盘。从音乐中捕捉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她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她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空船独守。这现实怎能不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幽咽泉流
5、冰下难铁骑突出刀枪鸣听戏(叶君健)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明湖居听书》(刘鹗)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
6、: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琵琶女自诉身世苦白居易自叹谪居苦年轻美貌——年长色衰门庭若市——孤守空船夕日欢笑——今日辛酸夜梦往事——孤寂伤感年轻时年老时起对比反衬作用被贬江洲病卧浔阳本是京城女去年辞帝京名满京都的艺人才华横溢的诗人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幽愁暗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同滴辛酸泪,流泪人对
7、流泪人;同泄音乐情,知音人对知音人;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对寂寞人……共鸣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琵琶女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典型性。她的不幸遭遇深刻地
8、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子们的共同的悲惨命运。闻声作叹息《琵琶行》结构图月夜弹琵琶凄凉话身世满座皆掩泣却坐促弦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翻作琵琶行月夜听琵琶歌女的身世诗人的感受故事情节明线(实)感情波澜暗线(虚)我国古代诗人有以美人作比的传统,大都比的是美丽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比如屈原的《离骚》的“恐美人之迟暮”中“美人”指的是 。而象作者这样自比地位卑贱的乐女是较少见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