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设计(地勘)三岔湖zgy

总体设计(地勘)三岔湖zgy

ID:5970848

大小:56.5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7-12-30

总体设计(地勘)三岔湖zgy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总体设计(地勘)三岔湖zgy》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二、沿线自然地理概况(一)地形、地貌路线走廊地处简阳市与双流县接壤处,为龙泉山与平原之间的浅丘过渡地带,从起点至终点总体地势略有升高,属侵蚀剥蚀与堆积地貌。在桩号K0~K8+880桩号前为构造剥蚀浅丘地貌,由低矮的浑圆状、条状山丘与侵蚀洼地相间分布,起伏差10~25m,山体部份大多基岩裸露,覆盖第四系全新统土层,下覆基岩由白垩系下统天马山组(K1t)薄层状泥岩与夹关组(K1j)块状细砂岩组成;丘间洼地覆盖第四系中更新统上段(Q2al)低液限粘土(可~硬塑)。K8+880~K9+400为鹿溪河Ⅰ级阶地地貌,地表覆盖第四系冲积、冲洪积粘土、卵石质土。桩号K9+400以后,为东山台地

2、地貌,地形开阔、平坦,地表广泛覆盖Q2al低液限粘土层,厚度较大,地形起伏差一般小于15m。(二)地层岩性经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路线通过地区上覆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层(Q4me)和耕植土(Q4pd)、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dl+pl)、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第四系中更新统上段冲积层(Q2al)、有机质低液限粘土(Q4f),下伏或出露基岩为白垩系下统夹关组(K2j)、白垩系下统天马山组(K1t),现将各岩、土层工程地质基本特征由新至老分述如下: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层(Q4me):杂色,稍湿,成分主要为块石土及混凝土,填筑较密实。零星分布于堰塘堤坎及既有公

3、路一带,厚度1~5m。第四系全新统种植土(Q4pd):紫红色、砖红色,主要为低液限粘土构成,植物根系发育,含有较多有机质,结构松散,均一性较差,多呈干~稍湿状态,分布于斜坡与槽谷第四系坡洪积层表层,层厚0.30~0.80m。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dl+pl):主要由紫红色、砖红色(含块、碎石)低液限粘土及块碎石土组成。低液限粘土,含有少量强风化砂岩和泥岩碎屑、角砾,稍湿~湿,呈可塑状态,干强度和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块碎石土,稍湿~湿,松散~密实,以块石和碎石为主,其母岩以砂岩和泥岩为主,一般粒径20~200mm,个别可达200mm以上,呈棱角状~次棱角状,充填

4、物以粘性土和砂粒为主,含少量角砾,块碎石含量50~80%左右。坡洪积层厚度0.5~6.0m,多分布槽谷地带,分布范围较广。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主要由低液限粘土及漂卵石土组成。低液限粘土,含有少量强风化砂岩和泥岩碎屑、角砾,稍湿~湿,呈可塑状态,干强度和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漂卵石土,稍湿~饱和,稍密~密实,以漂石和卵石为主,其母岩以砂岩为主,一般粒径20~200mm,个别可达200mm以上,呈次棱角状~次圆状,充填物以砂粒为主,含少量砾石和粘粒;冲洪积层厚度0~10m,主要分布于鹿溪河沿岸及其Ⅰ级阶地。第四系中更新统上段冲积堆积层(Q2a1):岩性

5、主要为低液限粘土:灰黄、棕黄色,可塑~硬塑状,不规则网状裂隙较发育,局部含约10~20%的砾石,属II级普通土。厚度2~20m不等。该层地表为约0.5m厚的耕植土层。该底部局部地段分布厚0.5~3.0m的卵砾石土透镜体。该层多具弱膨胀潜势。有机质低液限粘土(Q4f):灰~深灰色,湿~饱水,软塑~流塑,有机质含量较高,略具臭味,厚0.5~1.5m左右,主要分布于沿线沟槽、鱼塘底部。白垩系下统夹关组(K2j):灰色、紫灰色块状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砂岩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及岩屑,泥质或钙泥质孔隙式胶结,岩性较软,属Ⅳ级软石。在丘顶有出露。白垩系下统天马山组(K1t):紫红色泥岩,粘土矿

6、物为主,致密薄层状,暴露后易开裂风化,岩性软弱,属Ⅳ级软质岩石。(三)地质构造及地震本区大地构造部位处于杨子准地台西部,属四川盆地弱活动断裂构造区,西侧蒲江——新津断裂距路线起点约10~13km,东侧龙泉山西坡断裂之龙泉驿断层距路线终点2~3km。各断层活动特征如下:蒲江——新津断裂,掩埋于成都平原第四系堆积层之下,呈北东——南西向延伸,该断裂于1734年和1966年在蒲江分别发生过5级和5.1级地震,1971年在新都发生过3.4级地震,为一活动性断裂。龙泉驿断层为一压性逆掩断层,走向为N15°~40°E,倾向SE,倾角35°~70°,据断层泥SEM特征分析,其主要活动时间是早

7、更新世,中晚更新世仍有活动。另外,工作区背斜主要为正兴背斜,该背斜为一宽缓背斜,轴部呈北东30°方向延伸。路线通过区内无其它断裂,岩层倾角平缓,岩层产状160°∠5°。工区地震稳定性主要受外围中强地震活动的影响。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2008年1号修改文件,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建议设防烈度为Ⅵ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线路区位于双流县,其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